第(3/3)頁 只是短短一年時間就有很多小廠子出現了問題,到了只能勉強開工資的地步,恐怕再用不了一兩年的時間這些廠子就會面臨破產的危機, 工資都勉強買不起好設備就只能用 “我想把遼北省的機械加工工廠整合一下,把他們聚在一起,成為一家聯合公司,我可以出資買下他們,你有興趣加入嗎?” 劉瑯主動向對方發出了邀請。 “整合遼北省的機械加工廠?他們現在的效益非常好,整合他們做什么?” “效益好的都是那些國有大廠,那些我不會去管,我要買的是那些半死不活的小廠,我覺得這些企業現在要馬上改革,改革成功就能起死回生,如果就這么混下去,這些廠子不出三年就會面臨破產,到時候就是一堆廢銅爛鐵,職工也會面臨失業的危險。” 國家改革至今看似還很順利,但巨大的危機已經正在醞釀,國家改革的本質是什么?其實就是市場經濟代替計劃經濟,私營企業就是市場經濟最集中的體現,現在看來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是別忘了,國家在數十年經濟體制下擁有眾多的工廠,這些工廠其實才是改革的主體,他們在改革開放下如何轉變呢? 早幾年國家針對這些企業實行了一系列的動作,首先是實行承包制,比如最早的海鹽襯衣廠就是如此,步年生在短短半年內就讓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當年扭虧為盈實現數十萬的利潤,成為了改革的先鋒。 但是海鹽襯衣廠崛起的快跌的也快,因為企業產權為國有,步年生對企業只有經營權卻沒有最終決策權,當地政府命令襯衣廠加速擴大生產,沒有錢銀行還主動貸款了幾十萬,結果就是,當海鹽襯衣廠的襯衣生產出來時,市場上已經冒出了無數家襯衣廠,他們的產品不亞于海鹽廠的產品,甚至價格更低樣式更多,一夜之間步年生就成了背鍋俠鋃鐺入獄,承包制的弊端也顯露出來。 當年劉瑯為此還提出了一個“特企改革”方案,并和當時的副總理馮友軍打賭,結果是大勝而歸,這個“特企改革”也成為了一種改革模式。 幾年過去了,特企改革依舊進行,并且盤活了很多瀕臨倒閉的企業,只是這種模式存在限制,只有那些實在經營不下去的企業才能進行這種模式,而且還要有人主動接手,不是誰都能有孫明凡和李經天那樣的魄力,敢向銀行貸款數十萬元買下那些企業的,尤其是以加工為主的機械行業,要想扭虧為盈就需要技術升級和改造,改造完成后還要面臨市場競爭,不像“格美”空調廠,只要把產品制造出來就能立即占領市場實現盈利,其中的風險更加的巨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