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瑯擁有的技術絕對是世界一流水平,而他要在五年內讓阜城的工業水平達到世界二流,這聽上去很簡單,實際上卻是非常艱難,劉瑯的技術不用說,這些機床在他眼里就是各種數據,完全都是“透明”的,甚至他都可以把這些機床的圖紙完完整整的繪制出來,每一塊都清清楚楚,如果他在美國,拿著這些圖紙就可以交付給那些廠家進行制造,用不了一個月就能完成。 但這可是在國內,技術最好的華夏工業科技也僅僅只能制造出安德魯斯公司那種三流的設備,而且這些技術很多還處于試驗室階段,無法完全工業化,更不用說是他買回來的這些設備了。 劉瑯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阜城這些工廠的設備升級換代,全部達到和安德魯斯工廠現階段的技術水平,也就是國際三流基礎工業標準。 當然,這只是初級階段,能夠達到了工業特區五年計劃的要求,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在進行提升,再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把工業集團的工業水平提高到國際二流水平,能夠制造出媲美倉庫里存放著的設備。 做到這些難度有多高?看看阜城那些工廠里的老舊設備就知道了,一部分是五十年代從蘇聯進口的,大部分則是五六十年代國家制造的,精準度就不用說了,都是“傻大憨粗”級別的,就是這樣,那也是常常出現故障,滿負荷使用下零部件的磨損率超過了百分之二十,基本上每隔兩三周的時間很多零部件就得更換一遍。 劉瑯還記得在八三年,遼北省為了解決全國資源緊缺的情況,把全省各項工業指標都提升了很多,阜城煤炭產量也從一年六百萬噸提高到了一千萬噸,為了能按時完成工作,礦務局的職工一天三班倒,日夜不停息的工作,結果導致大量零部件損壞,于是機械加工廠也是沒有節假日的加班,生產原料無法滿足生產要求,劉瑯的父親劉東來所在的軸承廠只好讓劉東來去省里找肖南光幫忙才解決了原材料的問題。 這還是五年前的事情,五年過去了,設備還是那些設備,沒有任何變化,只有礦務局的一些井下設備開始更新換代。 可以說,劉瑯收購的那些設備在他眼里就是廢鐵,能用的很少很少,基本上就是白手起家。 不過這些都難不倒劉瑯,別人能夠白手起家做大做強,他為什么就不能?他堅信一個道理,只要有技術,有人才和有錢,最終就一定能成功。 當然,劉瑯自信滿滿,但是路還得一步一步地走,首先就是要成立北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公司要先注冊,在八十年代成立私人企業是要費些時間的,就算你要成立個小賣店也得辦理很多手續,更不必說劉瑯成立的工業集團屬于特企范疇,正常要辦下來沒有個一個月是不成的,但是有王振東這位“副部長”在,而且阜城現在是工業特區,針對工業企業有很多優惠的政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