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是這樣,如果這些人來到咱們國家,那么他們如何分配呢?這些俄羅斯工程師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劉瑯,總不能全拿到你的北方工業集團吧。” 江波濤微笑著看著劉瑯說道。 “哈哈,對,既然大家都來了,我們也簡單的討論一下這件事,劉瑯,如果最后只有卡明斯基一個人來到咱們國家,他就歸你管,可要是來了一幫,十幾個乃至幾十個,這就得好好分一分了,這些人總不能全都給你一家公司吧,大家都出了力,每個人都要得點好處是不是?” 白為任也附和道。 這就開始“分贓”了? 劉瑯心里好笑,不過也可以理解,國家現在什么都缺,錢、技術和人才,錢就不用說了,跟西方發達國家比不了,技術也差得遠,人家這些年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趕上的,人才差距也是非常大,六七十歲的老一輩專家都在一線干活,因為四五十歲的這一代荒廢了很多年,所以他們這些中生代的水平和老一代差距很大,而二三十歲的新生代才剛剛起來,畢竟國家恢復高考才十三年,高考后第一批畢業的學生到如今也就九年,九年時間對一個人才的成長還不夠,還得需要積累。 江波濤是國家工業部的主官,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尤其是對蘇聯那些專家記憶深刻。 三十多年前新中國剛剛成立,中蘇關系非常密切,蘇聯對中國的工業實行援助,很多重大基礎項目紛紛落地建設,當年國家在經歷過數十年的戰亂后人才幾乎沒有,即便項目給你你也造不起來,于是蘇聯有派出了大量的技術人才一同到了中國,手把手的教導,中國的工人也是爭氣,以極快的速度成長,在短短三四年內就把這些項目建成,什么發電廠、煤礦等等,光是阜城就有兩個大項目,一個是露天礦一個是火電廠。 江波濤當年還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跟著一群工人和蘇聯專家在工地上摸爬滾打一年時間,這些專家的水平沒得說,非常厲害,工人們幾個月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人家看上一眼就知道問題所在。 從那時起中國的工業都是按照蘇聯標準搞的,后來國家出來問題,工業發展出現了停滯,但蘇聯沒有,依舊是迅猛發展。 雖然蘇聯現在變成了俄羅斯,可是底蘊猶在,尤其是人才方面,這些年并沒有斷檔,他們連世界上最大的飛機都能造出來,從中就可以看出產業工人的水平了,一定會比國內強很多。 江波濤提出這個人才分配方案就是要讓這些人充實到很多工業項目中去,讓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才學都拿出來,至于說劉瑯的北方工業集團,其實江波濤并不擔心,你劉瑯的水平連美國人都比不了,蘇聯人能比嗎?給你三四個人就行了,別都摟著不放。 劉瑯知道江波濤的難處,對這個提議也是贊成的,所以馬上說道。 “北方工業集團沒有意見,我們那里現在是人才濟濟,當然,卡明斯基是來找我的,我要為當初的承諾負責,所以他一定要到阜城居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