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邵氏集團在港島名氣最大,當今娛樂圈中最有名的明星五成以上都是出自邵氏,出自無線電視臺的藝人培訓班,這個培訓班絕對稱得上是港島明星的“黃埔軍校”,不過這幫藝人成名之后大多都離開了邵氏,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邵老先生太“吝嗇”了,你是明星沒錯,但在我手下就別想賺大錢,明星們出名就是想過上好生活,結果你還不“漲工資”,那不好意思,誰給我錢我就去哪里。 邵氏集團有一點好處就是只要藝人不違反合同那就來去自由,很多人都勸他給那些明星提高待遇,進而留下對方,可是老先生就不答應,我可以給明星多一些的報酬,但多少我說的算,你別想跟我商量,我給你一百萬就是一百萬,多十萬都不成。 所以邵氏集團是留不住那些頂尖明星的,不過明星們離開邵氏不會埋怨老東家,老東家有事他們還隨叫隨到,就像這一次聚會,邵氏集團對外公布后所有明星馬上前來報到,出場費什么的也不要,這就是邵氏集團的本事。 其他娛樂公司沒有邵氏集團的底蘊,他們不會自己培養明星,但市場的運作就要靈活多了,而且效率極高,一部電影常常是只用一兩個月就會拍攝完成,一名著名導演一年時間可以拍攝四五部電影,完全是流水線式的制作。 八九十年代是港島娛樂圈的黃金時段,不管是歌曲還是電影,所達到的高度都讓后世仰望。 九十年代初,三聯拿到授權,出版金雍合集,一時間金派文學風靡內地,而經過港劇熏陶的內地老百姓,早已對郭靖、黃蓉、洪七公、梅超風這些名字如數家珍。 諸如《笑傲江湖》《東方不敗》之類的電影,無非再次加深了民眾對金雍的喜愛。 在金雍風靡內地之前的八十年代末期,灣灣的瓊堯在粵省就打開了局面,將無理取鬧的愛情滲透到廣大中學生的閱讀陣地里。 沒幾年,她的盜版書飛往山川各個角落,令熱極一時的“朦朧詩”相形見絀。青年男女被迷得茶飯不思。 瓊堯回大陸探親時,受到的禮遇和明星沒差,工廠里的女工拉著她就不撒手,眼淚婆娑地感謝她寫了那么動人的故事。那時,無數書商為了她的訂單大打出手,跟黑車司機在火車站搶客人一樣粗魯。 深諳民間路線的瓊堯阿姨見大家熱情,決心在內地開發影視劇。這一步踩的點兒可叫一個準啊,九零年,內地首部室內劇《渴望》播出,把收視率提到九十四個點,連小偷都回家看劇,正是那時,“六個夢”之一的《婉君》殺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