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在國內的汽車產業發展的也還可以,有包括萬和集團在內的很多汽車零部件生產商,但真正涉足汽車制造的不是很多。 國內從事汽車制造的企業多是國企,都是合資公司,上汽、一汽自然最有名氣,另外還有夏利、江南、龍騰、飛躍等等,這些企業跟原來的金牌汽車公司一樣,是和國外公司合作,最多的是島國,其次還有法國以及意大利等等。 合作方式就是引進對方的組裝生產線和發動機,這也是當下最普遍的合作方式。 這種合作方式是最省錢的方式,不需要去研究什么核心技術,只要把對方的發動機完美的裝到車身上就可以了。 當然,雖然是最省錢的方式也是相對的,汽車企業本身投入就大,簡簡單單的一套生產線也得千萬人民幣,劉瑯花了一億五千萬美元從路華集團買了一套發動機生產線,這種行為在其他企業家眼里簡直是“喪心病狂”的舉動,就是國企也很少這么干,真的是干不起呀! 正是因為對資金的要求太大,所以全國范圍內敢做汽車的企業都是以國企為主體。 不過凡事都有意外,還真的有家民營企業在今年對外宣稱要做汽車了,就是浙省的立吉公司。 劉瑯知道吉立集團,在前世,這家集團就是國內著名的汽車制造商,十五年后還成功的收購了瑞典知名品牌沃爾沃,震動了全世界。 劉瑯做汽車,這些國企恐怕是指望不上,說白了你要是成功了那就會和他們搶生意,算是“斷人財路”了。 振興國家汽車產業這種口號是沒錯的,但如果具體到企業身上,那么利益就會比口號現實的多,這就是企業的逐利性,當改革與現實利益發生沖突時,企業往往會選擇現實,就是國企也不可能幸免,除非國家主管部門下令才有可能強迫企業,但這還有一個風險問題,萬一改革失敗怎么辦? 國家之所以要實行改革開放的大戰略,是因為老百姓已經吃不上飯了,不改革就要“死”,是迫不得已的改革。 而現在那些國企不僅僅沒有吃不上飯,還活的滋潤,這個時候你讓他們改革,誰會聽你的?就是高層們也不會輕易下這個命令,他們也要考慮利益。 在前世,真正能夠沉下心來做汽車的只有寥寥兩三家企業,都是民營企業,吉立就是其中一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