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千禧年剛剛過去,國家就迎來了第一件大事,由國家自主研發的大型飛機KY—2000試飛成功,消息瞬間傳遍了世界,引起了廣泛熱議。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件事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不就是飛機嗎?美國有波音,歐洲有空客,我們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大飛機? 好吧,這個想法的確沒錯,可縱觀世界范圍內能夠制造大飛機的有幾個國家?一只手都能數的過來。 只有真正了解飛機制造行業的人才知道制造出一架大飛機是多么的困難。 同國內不溫不火的報道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才真正感到了威脅,他們并非沒有心理準備,事實上在三年前發動機“跟斗云”出現后,這一天就已經不遠了。 當年“跟斗云”橫空出世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關注,在獲得一些公開的指標后發現這架發動機跟前蘇聯的“安”系列發動機有很多相似之處,那當然了,“跟斗云”本就是在“安—225”大飛機發動機基礎上制造出來的。 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俄羅斯“安”系列飛機的發動機圖紙也找不到了,甚至是“安”系列的飛機也僅有三架,載重量最大的“安—225”型飛機只有烏克蘭擁有一架,而且這架飛機距離報廢也不遠了。 在前世,“安—225”大飛機只有兩架,一架飛機因為事故報廢,另外一架留在了烏克蘭,后來一直使用到了劉瑯重生的那個時期,這架飛機承接了很多大型設備的運輸工作,為烏克蘭賺了不少錢,烏克蘭也曾經想仿造一架,但因為圖紙全部遺失,所以仿造幾乎不可能,圖紙究竟到了什么地方?這件事也成為了一段歷史公案無法查找了。 劉瑯得到的也只是核心一小部分,不過是完整圖紙的百分之五左右,但就是靠著這百分之五國家硬是利用逆向工程造了出來,那些專家們真的是嘔心瀝血,十年時間里有數名老專家累死在了崗位上,就是當年劉瑯在西川基地見證“跟斗云”測試成功后集體照片中也有兩位專家離開了人世,他們的名字注定要被記載在國家的史冊中。 KY—2000的升空是真正的集全國之力建造出來的,由國家主導,西北航空集團承接,多個研究所協助,全國二十多家制造企業供貨,北方工業集團還承擔了十一種關鍵零部件的制造生產,其中數控機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北方工業集團制造的數控機床,KY—2000未必能如此順利。 當飛機升空的一剎那,很多國家就知道中國的騰飛已經勢不可擋了,可能距離中國的民航飛機問世還有很長時間,畢竟如空客、波音這樣的老牌飛機制造企業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發展才有了今天局面,不僅僅只是能夠制造出飛機,還有對市場的控制,如今世界大飛機市場這兩家公司就占據著六成份額,可謂是兩家獨大,國產大飛機要想進入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