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文化思想領域就更有意思了,人們的長壽是科技帶來的,而不是所謂的神仙,那時宗教還會對人們的思想產生如現在這般巨大的影響嗎?這都是會改變的。 長壽帶來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長時間的擁有幸福感,這個問題比長壽還要復雜,因為長壽屬于技術問題,而幸福感就是心理問題了。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已經得出了很多關于快樂的結論。 首先快樂并非如大多數人心中所期待的那樣,是來源于金錢和健康,其實更加長久和明顯的快樂來源于我們所處的人際關系之中,比如說是溫暖的家庭、親密的愛人,或者是相互給予幫助的朋友,這些相比于金錢和健康更加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 還有,快樂不來源于外在的客觀條件,而在于主觀渴望和客觀條件之間是否相符,只有當我們所得到的已經滿足甚至是超出我們所期望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快樂。 而在近些年隨著生物研究不斷深化,科學家們發現快樂是由我們自身的生物化學系統所決定的,人類花了幾千年的時間改變世界來追尋快樂,直到現在才發現原來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就是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而那些癮君子們就是依靠藥物來激發自身的多巴胺刺激自己,進而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幸福感”。 現在社會非常浮躁,人們的幸福度嘗常常是不升反降,對于幸福的認知很多科學家也在研究,甚至有些人開始質疑幸福本身就是一種假象,只有剔除假象才能看到真正的幸福,這個時代下,科技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于是很多人有把目光盯上了宗教,尤其是佛教,成為了不少人寄托心里的港灣。 佛教認為,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情。 佛教與現代生物化學的相同點,都在于認定快樂并不來源于于外在條件。 而佛教更為深刻的見解是說,真正的快樂也不在于我們的主觀感受。我們如果越強調主觀感受,反而就越感到痛苦。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感覺良好的心里感受了。 沒有追求就沒有無所謂幸福不幸福,這對個人來說可能沒有關系,但是對于人類群體來說那就不成了,人類發展必須要靠所有人的努力,即便他是普通人。 如牛頓、愛因斯坦以及劉瑯這樣的人引領了時代的進步,但如果光是這么一群人也不成,比如北方工業集團,要是沒有早期那些工人們的努力,公司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現在也是這樣,全球近萬職工齊心協力才讓北方工業集團成為了世界前十名的制造企業。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物聯網時代下,個人的努力對外界的影響力似乎越來越小了,因為大量的工作已經被智能和機械化取代,很多重復性、邏輯性的工作人類效率遠遠低于智能,在新時代下,人類又面臨著另外一個巨大的“危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