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好嘛,朝廷授了官,你直接拒絕。這不是打朝廷,打天子的臉嗎? 若是皇帝心情好,拒絕為官的進士估計就被打一頓板子流放,外加革除功名永不敘用。 若是皇帝心情不好,恐怕這新科進士連命都得丟了。 所以,如果不想做官,最好的選擇就是不參加大比。 舉人雖然號稱有做官資格,但畢竟只是候補。大明朝的官職就那么多,一個蘿卜一個坑,補缺哪里那么容易。很多情況下三五年都不見得能補上。所以舉人通常又叫半官。 這江陵七賢大概就是看清了這些,才選擇在考中舉人后不再繼續(xù)赴考。 當(dāng)然,舉人還是有必要考的。不然連個舉人功名都沒有也太寒磣了些。 你說你有文采,拿出證據(jù)來啊。 總不能說老子就是有才,但老子只有個秀才功名吧? 所以,有的時候文憑還是很重要的。至少參加雅集詩會的時候有裝逼的資本。 其實寧修是能夠理解這江陵七賢的。畢竟做官需要舍棄很多東西,有的人如魚得水,有的人就會渾身不自在。這江陵七賢大概就屬于后者。 與其弄得自己渾身不自在,倒不如追隨本心做個雅士。 反正考中舉人后有無數(shù)親族投獻土地,不愁吃不愁喝,還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這種情況下做個縉紳雅士還不是美滋滋? 至于那位中年男子,寧修就不是很清楚來歷了。 江陵城中臥虎藏龍,說不準(zhǔn)是哪個隱藏名士呢。 這個世界還真是有點小,寧修連云游至此的李時珍都能碰上,還有什么人碰不到? 張懋修見時候差不多了,便起身舉杯道:“今日張某設(shè)此雅集,為的是以文會友。諸位當(dāng)是盡興。” 眾人亦紛紛起身,舉杯示意。 ......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