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至于絲綢就更不用說了,蘇綢一匹在南洋可以賣出天價,即便是次一點的魯綢其價格也是難以想象的。 按照趙廣寧的估計,如果按照三艘福船都裝絲綢和漆器來計算,一次走海的凈利潤在二十萬兩左右。 這個數(shù)字直是讓寧修驚訝。 要知道他其他產(chǎn)業(yè)的利潤加在一起也就是一年二十萬兩出頭,一次出海所獲竟然與其相抵。 如果寧修能夠有一只三十艘福船的船隊,那走海一趟利潤就是兩百萬兩。 兩百萬兩!這可是大明一年的稅收總額啊! 都說海商富可敵國,寧修算是明白了! 最可怕的是,這些銀錢海商們會用來發(fā)展船隊,擴張的速度會更快。 像明末聲名顯赫的海寇鄭芝龍,就是靠走私起家,其在福建、小琉球往南洋的線路幾乎壟斷。 一想到這兒寧修便覺得心痛。 明代中前期還能收到全國稅額十之三四,后期卻連十之一二都收不到了。 這一方面是因為里甲制度崩壞所致,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因為科舉。 科舉制度的核心是讀書取士,而取的士又會搖身一變成為大地主。 大明的官紳是不分的,這些官員名下土地自然免稅,還會引得親朋族人爭相投獻。如此一來,基層的一大部分土地都成了免稅的。剩下的交稅的都是自耕農(nóng)。 而自耕農(nóng)能承擔多少稅額? 官員們?yōu)榱苏冎荒芎彤數(shù)厥考濄戾粴猓讶鳖~的份子攤派到這些自耕農(nóng)的身上。最后自耕農(nóng)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堪重負最終破產(chǎn)。 這個問題在萬歷后期乃至明末尤其明顯。加收遼餉后自耕農(nóng)的壓力到了頂峰,許多人不堪欺壓最終揭竿而起,變成賊寇。 這是大明末年賊寇四起的根本原因。天災(zāi)只是一部分原因,人禍卻是最重要的。 ......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