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瓶頸-《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3/3)頁
朱由檢的訓練計劃主要有四項:
一是隊列,立正、稍息、向左向右向后轉……這是以訓練士兵的紀律為目的,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沒有嚴格的紀律,無論什么兵法戰法,一旦遇到惡戰,必定會潰敗。
二是跑步和舉重,二十里四十里負重跑、舉重訓練……這是以訓練士兵的體能為目的,無論是集體作戰還是單兵作戰,良好的體魄都是軍隊調動和格斗的基礎。
三是格斗,長槍兵格斗、刀盾兵格斗、長槍兵刀盾兵相互格斗……這是訓練士兵的實戰能力為目的,紀律和體魄是士兵戰爭的基礎,但軍隊要形成強悍的戰斗力,必須要經歷格斗,甚至是流血。
四是射箭,靶位有五十米、六十米、八十米……這是訓練士兵的遠程打擊能力,明軍雖然有火繩槍與火炮,但火繩槍的質量難以符合戰場的要求,射程也不如弓箭,遠遠不能取代弓箭,火炮威力巨大,射程也比弓箭遠得多,但火炮發射速度慢,又過于沉重,不利于運輸,主要用于城市的防守。火繩槍與火炮,要取代弓箭,必須要發展和改良。
朱由檢將奮武營進行簡單的改編,他從各營抽出了三百名精壯士兵組成特戰隊,由忠貞、機靈的千戶王慕九統領。特戰隊主要用于攻堅戰,也可以作為營部的直屬衛隊,他們的訓練量要遠大于其他士兵;其余的六千士兵分為步兵衛和騎兵衛,有原來的衛指揮使李紅軍和劉玉栓統領;所有的士兵都學習馬術,將來都要配戰馬,如果沒有戰馬,步兵將跟不上騎兵的節奏。
十天的訓練,士兵們的士氣有所提高,訓練也逐漸正規化。但大運動量的訓練,士兵們感到非常疲勞,少數士兵甚至在背后口出怨言。
沒有戰爭的威脅,高質量的訓練就難以維持。至少在部分士兵們的心目中是這樣的。既然沒有戰爭的威脅,那朱由檢所說的更好地保存自己,便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這是軍隊訓練遇到了瓶頸,沒有戰爭,過去的刺激作用不足于維持士兵的斗志。所以要維持軍隊旺盛的斗志、高昂的士氣,必須有戰爭。適當規模的戰斗,才能保持軍人的斗志和士氣,提高軍人的戰斗力,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沒有任何戰爭和戰爭威脅的軍隊,肯定像大明這樣退化成只會種地的府兵。奮武營現在沒有戰斗任務,朱由檢必須尋找新的方式,維持甚至強化士兵的斗志。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