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大明的未來(二)-《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1/3)頁
“由于大明在遼東漸漸敗退,現在韃靼蒙古的朵顏三部、科爾沁部、察哈爾部都已經歸順建奴,如果大明全力北伐建奴,蒙古各部就可能出動騎兵搗毀糧道,甚至切斷遼西走廊與山海關的聯系通道,大明的北伐軍隊就被包了餃子,必定不戰自亂,那就是下一個薩爾滸之戰,大明傷不起。所以大明要北伐,必須先從喜峰口出關,奇襲蒙古朵顏三部。朵顏三部是蒙古各主要部落中最弱的,也是離遼西走廊最近的,如果征服朵顏三部,則軍隊就地駐扎,保護北伐軍隊的糧道和通道,再以重兵出山海關,全面北伐建奴。”朱由檢的分析是粗線條的,因為在具體的戰爭中,戰場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昨天的盟友今天可能變成敵人,昨天的敵人今天也可能變成盟友。
所以總指揮官只能說個大概,具體的戰爭策略還需要參加戰斗的軍官臨場發揮。不過,現在朱由檢只是對大明未來的展望,就像是的大綱,不需要具體化。
“殿下,北伐建奴,能取得勝利嗎?況且,大軍北伐,需要消耗大量的錢糧,大明能支持得住嗎?”李春燁對朱由檢的戰略眼光是越來越折服了,但只有戰略眼光還遠遠不夠,大明還必須有擊敗建奴的實力。目前遼東的現狀,是大明勉強維持在關外的存在,防守尚且不足,更不要說消滅建奴了。“不知殿下在山東剿滅倭寇的經驗,能否用到遼東?”
“以大明目前的戰法,當然不能剿滅建奴。”現在的遼東前線,大明依靠軍隊數量的絕對優勢,勉強守住幾個城市,頑強顯示自己的存在,但遼東的軍隊根本不能出城與建奴決戰,以大明的步兵對建奴的騎兵,大明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游牧民族的騎射優勢,是農耕民族無法比擬的。大明要想在野戰中擊敗建奴,掌握遼東戰場的軍事主動權,必須依靠火器。”
“遼東的軍隊不是有火器嗎?大明軍隊的火器,至少有七成在遼東,包括紅夷大炮。”
“靠這些火器,只能讓大明軍隊敗得更快、傷得更多、死得更慘。”當著李春燁這位兵部尚書的面,朱由檢不好說得更多,必須給他留了幾分薄面,但在心中狠狠地鄙視了一把。“這些火#槍火銃,雖然士兵們很容易掌握,但射程沒有建奴的弓箭遠,準度沒有建奴的弓箭高,發射速度沒有建奴的弓箭快。拿這些火器讓士兵打仗,能維持現在的局面就不錯了,如果換成我去前線指揮,怕是這樣的結果都是奢侈。”
“那依殿下……”李春燁被朱由檢說糊涂了,覺得遼東沒有任何樂觀的理由了。但偏偏朱由檢說的又很有道理,讓他無法反駁。
“改良火器。集中優秀的工匠,造出更好的火器。這些火器的射程必須超過建奴的弓箭,我的火器能能射著他,他的弓箭卻不能射到我。有了這種武器,大明的步兵才有實力出城和建奴決戰。”
朱由檢的心目中已經有了燧發槍,只是不知道畢懋康現在研究得怎么樣了。
“工匠們能造出這樣的火器嗎?”李春燁是兵部尚書,對大明的火器制造是有一定的了解。在大明,工匠是軍籍,必須依靠軍餉過日子。但朝廷長期拖欠軍餉,那些依靠軍餉為生的工匠們,恐怕逃得差不多了,誰還有心思研究火器?
大明現在陷入了惡性循環,朝廷沒錢給遼東之外的士兵和工匠發軍餉,工匠們沒有收入,只好大量逃亡,自謀生路;沒有先進的火器,遼東的戰事就會不利,朝廷只能依靠士兵的數量來彌補;而士兵數量越大,需要的軍餉就越多,其它地方就更沒有軍餉。實際上,大明現在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了。
“能,工匠們一diǎn能造出合乎需要的火器。”朱由檢知道畢懋康就是大明燧發槍的創始人,現在自己給他創造出更好的研究條件,他的研發速度會更快,一定不會在大明滅亡之后才造出燧發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