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首先執行的,是廢除府兵制,北五省的府兵,北直隸、山東、山西、陜西已經全部整編成新軍,陜西的新軍雖然沒有全部配備燧發槍,但已經按照新軍的待遇發放軍餉。
只有河南一省,沒有編制新軍,李春燁立即從兵部抽調人員,趕赴河南組建第三十八軍。
其余的府兵及軍戶,如果完全喪失土地,或者剩余的土地不足以養活全家,剩余的土地暫時交給當地官府,他們則全部移居遼寧省,如果他們去得快diǎn,還能趕上冬小麥的種植。
于此同時,北五省完全失去土地的百姓,也開始移民遼寧省。
第一大道頓時忙碌起來,雖然背井離鄉,但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整村移出,到了關外,他們還是鄰居,最重要的是,朝廷在關外,給他們無償分配了土地,每丁三十畝,要購買這些土地,可是要一百五十兩兩銀子。
有了這些土地,他們就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再也不用受別人的盤剝了,將來他們的兒子,可以正常娶上媳婦,女兒也能正常嫁個好人家。
關外,讓他們過上了許多年沒有過的正常生活。
朝廷為了鼓勵移民關外的軍戶,給每丁發放了一石糧食,如果他們節儉一diǎn,完全可以正常過冬。
朱由檢偶爾喬裝出京,看著東直門外的第一大道上,遼寧移民絡繹不絕,他第一次感覺到,重振大明,這是真正開始了。
于此同時,在京師的東北角,有一份叫做《明報》的報紙,突然從天而降,《明報》的東主叫揚子,是一個四十上下的中年人,平時不茍言笑,但坊間有傳聞,他只是《明報》的主編,真正的東主,是另有其人。
《明報》是周報,一共有四版,第一版是大明各地的新聞,第二版是故事、,第三版是娛樂,專事刊登各種有厘頭無厘頭的名人軼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第四版,取名《雜談》,是專門探討大明政治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第一期的《雜談》上,就刊登了署名“離騷”的文章《解~∑dǐng~∑diǎn~∑小~∑說,.2∧3.※o< s="arn:2p 0 2p 0">
在同一期的《雜談》中,還刊出了署名“把根留住”的文章《宗族在大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認為,宗族是大明皇室的基礎,他們不但出身高貴,還有才有勢,千萬不能落到朝廷的對立面。
第二期的《明報》,繼續同類問題的探討,署名“玉婉心”的作者,對“把根留住”的文章《宗族在大門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文章認為,解散宗人府,并不是廢除宗族的皇族身份,也不是對宗族子弟的放逐與驅逐,相反,讓受過良好教育的宗族子弟,更好地位大明服務。
京師是文人薈萃的地方,一些文人看了《明報》上刊登的文章,熱血也是沸騰,他們也想加入到評論當中,將自己胸中的簡介與抱負,傳替給全社會。
經過多方打聽,他們才發現,任何人都可以向《明報》投稿,只要觀diǎn明確、論證充分,都有被刊登的希望,一旦選中,《明報》還會給作者相應的酬勞,但所有的文章,必須使用白話。
由于政論性的文章比較敏感,《明報》承諾,他們絕對為作者匿名。
文人一時沸騰了,特別是一些客居京師的秀才舉人們,他們閑來無事,紛紛拿起紙筆,加入到《明報》的論戰當中。
《明報》本身對解散宗人府的事件,不持任何立場,他們只刊登作者的觀diǎn,只要不是反對皇帝,不是宣揚謀逆,所有的文章都有可能刊登到報上。
第四版的《雜談》,竟然超過第一版的新聞,吸引了更多文人的眼球。
前兩期的《明報》,都是免費派發,任何人都可以去《明報》報社領取,從第三期開始,《明報》開始有償出售,每份三個銅板。
幾乎每隔一期,《明報》就會刊出“玉婉心”的文章,總的來說,“玉婉心”支持解散宗人府,支持朱由檢的改革,這引起了一些熱血書生的主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