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其實,早前的紅薯、土豆、玉米已經種植成功,因此,牧民們的生存,暫時沒有問題了,生存的問題解決了,他們也就安心從事農業生產了。 說到豐收,也不確切,嶺北的糧食單產量,每畝只有一石多一diǎn,大概只有北五省同類作物的六成,與江南相比,至多不過五成。 但是,與牛羊肉的產出相比,簡直是天堂與地獄的關系,所以牧民們在上交了農業稅之后,還有一些節余,尤其是紅薯、土豆和玉米等雜糧,嶺北省府用銀子從牧民手中購買了一些多余的糧食,作為軍糧,還給洪承疇送來了一些,作為種子。 收到史可法送過來的種子,洪承疇算是鐵了心了,開春過后,無論用什么手段,都要讓貝東城正常運轉起來。 嶺北糧食豐收的訊息,也傳到京師,迅速在京師傳播開了,《明報》及時對嶺北的情況作了簡介,并配上報館根據想想畫出的圖片。 在《明報》的第四版“雜談”中,署名“玉婉心”的作者,在報紙上呼吁:嶺北省位于極北的苦寒之地,又遠離京師,現在正是異族歸化的關鍵時機,希望國民能為異族的歸化,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署名“一文小錢“的作者,從嶺北看出商機,他認為,現在嶺北的物價和人力成本都很低,正是賺錢的最佳時機,建議大明的工商業主去嶺北省開商立埠。 《明報》連續發文刊登嶺北省的事,驚動了太原商人李坎。 在晉商林立的太原府,李坎家還排不上號,至少不在三甲之列,所以他不斷擴展商業領域,關外回歸大明之后,李家開始涉足皮貨生意。 李家的雖然財產不斷增長,商業規模不斷擴大,但是李坎最近遇上了一件令他發愁的事。 他已經五十多歲,按理說應該逐漸退居幕后,讓自己的兒子挑起重擔,李坎就是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李杰,是她的大老婆所生,是嫡子,做生意四平八穩,無論從身份還是經營方式來說,都是不錯的繼承人。 但李坎更喜歡次子李昂,李昂是庶子,今年只有二十六歲,但李昂比較大膽,他的經營理念,更接近年輕時的李坎。 如果要守業,李坎應該選擇李杰繼承家族的商號,如果要繼續擴大李家的商號,就應該選擇李昂,雖然他只是庶子。 看到關外的商機,李坎有意考較李昂,就給了他五百兩銀子,讓他獨自去闖關外,收購一些便宜的皮毛。 李昂欣然接受父親交代的任務,他帶著三名侍從兼侍衛,乘坐一輛大型馬車,從太原出發了,去嶺北省之前,想到空車出行,實在是浪費,于是采購了一些日用品,幾乎載滿了這輛馬車。 李昂創造了歷史------他是第一個去嶺北省的大明商人。 四人乘著馬車,一路北行,終于抵達嶺北省首府赤塔,赤塔只有一家客棧------伊人客棧,李昂一行就在伊人客棧落了腳。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