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出兵東吁的事,年前就安排好了,由云南沐啟元的第十九軍、林呈祥的第二十軍為主,廣東陳子壯的第十七軍為策應,三個軍超過十萬士兵,臨時組建第三集團軍,沐啟元兼任集團軍司令,統一指揮這三個軍。
陳子壯的第十七軍在新元之后,已經抵達云南昆明,與沐啟元、林呈祥合兵一處。
大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正月初十,軍隊集結完畢,所有糧草、器械全部到位,正月十六,十萬征緬軍由沐啟元統一調度,正式踏上出征的道路。
緬甸,現在叫東吁王朝,東北部是云貴高原的余脈,到處是崇山峻嶺,地勢比較高,最北部的枯門嶺,俗稱野人山,是沒有開發的高山密林,山上充滿瘴氣,各種毒蟲鳥獸橫行,三國時代,蜀國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七擒孟獲。
從西北到東北,依次是敏金山脈、邦尼亞山脈、隆格朗山脈和若開山脈,夾在東西山脈之間的,是大量的河谷平原,那里河流密布,國內最長的伊洛瓦底江從東北西流,幾乎穿過整片國土。
因為緬北道路隔絕,不適合大軍出行,沐啟元準備從中路突破。
林呈祥的第二十軍,從大理出發,自騰越(今騰沖)進入緬甸,經過八莫,直撲瑞古。
此時的東吁王朝,軍隊主力遠在暹羅的大城王朝,在大城的北方,他隆親自指揮十萬東吁軍,自北向南,在大城的國土上肆意蹂躪,在南方,東吁在大城的東南,陳兵五萬,一旦東吁在大城的北部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他們隨時準備開辟第二戰場,給大城最致命的一擊。
他隆這次幾乎傾全國之力,他是準備徹底吞并大城。
東吁的國內,反而比較空虛,全部五萬士兵,主要分布在國都白古和北方重鎮阿瓦,他隆并不擔心國內的局勢,東吁的西北部,并沒有威脅東吁的強國。
林呈祥的第十九軍,人數超過三萬人,士兵都配備了燧發槍,而且還有攻城的火炮、便于攜帶的山地跑,一路上各個小城內的守軍,不是望風而逃,∠dǐng∠diǎn∠小∠說,.↙.o⊥< s="arn:2p 0 2p 0">
瑞古原本是大明的國土,隸屬于孟養宣慰司,但孟養的主要人口,并非漢族人,而是撣族人,在東吁王朝近三十年的統治下,人心已經不再向著大明,現在的城內,大約有三千守軍,守將叫阿含。
阿含見明軍勢大,不敢出城交鋒,他緊閉四門,嚴防密守,準備有明軍打持久戰。
林呈祥四面圍住瑞古,就在城下扎營,區區三千東吁軍,林呈祥并沒有放在眼里,但屬下的士兵長途奔襲,又翻越了大量的高原山地,現在極為疲憊,他沒有立即攻城,而是讓士兵們休息了一天一夜。
天亮之后,五十八師盧玉峰部,將全軍的四十門火炮,全部集中在東城門,有了烏斯藏戰爭的經驗,盧玉峰不再指揮士兵強行攻城,那樣士兵的傷亡會很大,他要用火炮直接轟開城門。
四十門火炮,在距離東城門一千步的地方停下來,炮手們開始校準火炮,一千步,是明軍火炮的有效射程,但東吁軍的弓箭,即使從城頭開始射擊,也是遠遠夠不著。
阿含就站在東城頭,他收斂目光,緊緊盯著城外入螞蟻般的明軍。
昨天明軍沒有發起進攻,士兵們度過了沒有戰爭的一天,但阿含知道,這只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短暫的平靜,明軍大老遠來到瑞古,一定會向瑞古城發起進攻。
東吁軍是防守的一方,戰爭的主動權不在阿含的手上,他只能等著明軍進攻,城外的明軍,可是有數萬人,阿含還不敢出城迎戰。
今天天色剛剛放亮,親兵就向阿含匯報,東城外的明軍有異動的跡象,阿含便來到東城頭督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