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國恨家仇-《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2/3)頁
這一次陸戰隊沒有殺死傷殘的戰俘,他們押著這些連走路都困難的戰俘,向附近的百姓巡展,百姓們能不能饒過這些曾經殘害過他們的東吁士兵,明軍并不參與,要打要殺,悉聽尊便,假如百姓仁慈,明軍才會幫助他們一下,找個隱蔽的地diǎn偷偷殺死這些傷兵,免得他們在臨死之前還要忍受傷痛的折磨。
傍晚時分,明軍在瓜拉亞托追上了正在休息的東吁軍。
東吁軍并沒有攜帶軍糧,他們一般走到哪吃到哪,純粹的以戰養戰,當然他們在強搶、搜刮百姓的糧食,屠殺護糧的百姓時,也耽擱了不少時間,還沒吃飽肚子,鄭興就率領陸戰隊趕過來了。
四百明軍士兵,不由分說,也沒等到齊射,就將四百顆子彈全部射出,再換上彎刀,他們這是準備與東吁軍拼命了,雖然肉搏不是他們的強項,但明軍占據人數上的巨大優勢,四個打一個,加上東吁士兵剛剛敗退,心內恐慌,如果再不能取勝,陸戰隊的士兵就應該考慮退役了。
如果真的拼命,剩下的東吁士兵尚有一戰之力,但現在的他們,已經成了驚弓之鳥,在明軍撲過來的一剎那,數十東吁士兵四散奔逃,明軍向四面八方狂追了半個時辰,鄭興擔心遇上東吁軍隊主力,這才收兵,回到瓜拉亞托村匯合。
估計有三四十東吁士兵逃過了明軍的追擊。
陸戰隊太給力了,鄭興用活生生的事實,教育了當地的百姓:只有明軍才能保護百姓。
隨后趕來的蘇米丹,在明軍士兵的陪同下,到處宣揚明軍的戰績,以及明軍為了保護當地的百姓,如何與東吁軍拼死血戰。
在陸戰隊的影響下,蘇米丹已經成為講故事的高手,雖然每一次戰斗,他都不在現場,但他憑借自己合理的想象,硬是編寫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烈之歌,而陸戰隊的士兵,就是每一次戰斗的功臣與主角。
如果這時候有隨軍作家,只要根據蘇米丹的敘說,肯定能寫出一個個讓人肝腸寸斷的老調故事。
最受感動的還是當地的百姓,耳聞、目睹,加上東吁軍先鋒被殲滅事實,讓他們爭相歸化為漢人,只有在明軍的羽翼下,他們才有可能過上安生的日子。
鄭興沒有立即北上,他除了在軍營中喝茶,就是隨著士兵去看望、安撫附近村落的百姓,直到陸戰隊第十旅、第十一旅全部歸隊。
前方的偵訊回報鄭興,在哲萊河北岸發現了東吁軍隊主力,大約有一萬東吁士兵。
東吁軍的數量與先前傳回的訊息一致,鄭興決定北上。
三天后,鄭興的先頭部隊已經接觸到東吁軍,在發生小規模沖突后,雙方在哲萊河南岸的瓜拉立卑一帶對峙。
瓜拉立卑的北面就是哲萊河,再往北去,就是一座小山,叫做烏魯美拉山。
鄭興怎么也想不明白,吉倫海為何要在這樣一處險地立營,如果戰敗了,逃跑都無路。
難道東吁軍是要破釜沉舟?還是吉倫海有什么奇謀?除了這樣兩,鄭興看不出,東吁軍有什么戰勝自己的把握。
鄭興擺出慣常的防守陣型,等待東吁軍進攻。
但此處的地形不夠開闊,哲萊河順著烏魯美拉山蜿蜒向東后,再向南拐出一個巨大的彎道,戰場的寬度不過數百米。
為了增加槍手參戰的人數,鄭興創造性地擺出一個五排搶手的戰陣,每排六百名槍手。
對面的東吁軍可不管鄭興的煩惱,他們最有效的作戰方式,就是進攻、沖殺,吉倫海是東吁的名將,他的作戰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失敗,就是他隆戰死的那場戰爭,他的對手是明軍的陸軍。
東吁軍隊的失敗,乃是因為龜縮在白古城內,最后白古城破,東吁軍人心渙散,再也無法與明軍正面作戰,東吁因此滅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