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并且由此推翻了這個多米諾骨牌,馬來西亞再怎么掙扎也是徒勞,不能幸免。 繼續翻著報紙,很多新聞都在介紹什么是經濟危機?為什么會有經濟危機? 看著一部分磚家和叫獸的言論。林義嗤之以鼻,真的想噴他們一臉。 太幾把墨跡了,文字臃腫又晦澀難懂。 不過也有通俗易懂的,比如一位朱教授就用了四個故事很好的闡述了什么是經濟危機。 故事一: 有一個商人到了一個山村,村子周圍的山上全是猴子。 商人就和村子種地的農民說,我買猴子,100元一只。 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試著抓猴子,商人果然給了100元。 于是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這比種地合算得多了。 很快商人買了兩千多只猴子,山上猴子很少了。 商人這時又出價200元一只買猴子,村民見猴價翻番,便又紛紛去抓,商人又買了,但猴子已經很難抓到了。 商人又出價300元一只買猴子,猴子幾乎抓不到了。 商人出價到500元一只,山上已沒有猴子,三千多只猴子都在商人這里。 這天,商人有事回城里。他的助手到村里和農民們說,我把猴子300元一只賣你們,等商人回來,你們500元賣給商人,你們就發財了。 村民瘋了一般,把鍋砸了賣鐵,湊夠錢,把三千多只猴子全買了回去。 助手帶著錢走了,商人再也沒有回來。 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他們堅信商人會回來500元買他們的猴子,終于有人等不急了,猴子還要吃香蕉,這要費用啊,就把猴子放回了山上。 結果就是,山上仍然到處是猴子。 故事二: 這是炎熱小鎮慵懶的一天。太陽高掛,街道無人,每個人都債臺高筑,靠信用度日。 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1000元鈔票放在柜臺,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就在此人上樓的時候,店主抓了這張1000元鈔,跑到隔壁屠戶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錢。屠夫有了1000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豬農的豬本錢。 豬農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 有了1000元,這名j女沖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錢。 旅館店主忙把這1000元放到柜臺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 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沒有人生產了什么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什么東西,可全鎮的債務都清了,大家很開心。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現金是要流通才能產生價值,而經濟永遠存在炒作! 故事三: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 后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 這樣,虛擬經濟就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 這樣泡沫經濟產生了。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 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并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 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故事四: 俺們這個村,以前有種菜賣菜的、有養豬賣肉的、有種糧賣大米的、有種果樹賣果子的、有開廠生產家電的、有村長修房賣房的。 其中,種菜的種2萬斤能賣2萬元。養豬2千斤能賣2萬元。種糧賣大米的1萬斤能賣2萬元。種水果5千斤能賣2萬元,開木材廠的一年也能能產5萬元。 村上的鋪子價格也合理,一年房租幾千塊,不管是賣菜的,還是賣肉的都能接受,都有自己合理的利潤。 總之這個村應有盡有,一直能保持平衡發展,大家各司其職、各盡其才。產品互相買賣,有肉、有飯、有水果吃、有家電用、有房子住。 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的好,余錢也一天比一天多。 但是,突然有一天來了一個建房子的,在村子里修了很多房子,告訴大家可以來買,如果錢不夠,可以由村長出面幫忙到錢行去借,于是就有人買了。 第一年賣10萬一套,賣肉的買了,欠了8萬。第二年賣20萬一套,賣米的急了,看著賣肉的賺了,也買了,欠了15萬。第三年賣50萬一套,賣果子的也買了,欠了40萬。 就這樣村里有能力的人都買了高價房,那個建房子的是賺大發了啊,不但把他們以前的積蓄賺了,還讓他們后20年賺的錢都源源不斷的流給自己。 于是賣肉的賣了錢,不敢像以前一樣買家電,買水果,賺了一點錢后就還給村里銀行了。其他的也是這樣,賣了一點錢就還一點。 因為很多人都買賣起了房子,并且這些房子都在漲價,于是漸漸的主業都不做了,而且稍微有點錢就得去還銀行,結果賣肉的賣不出去了,賣菜的也賣不出去了,賣家電的也賣不出去了。 因為大家都沒錢了啊,買不了啊,即使有賺了點錢還得還給村里的銀行啊,但是還是開心的,因為房子在升值啊!大家眼巴巴著看著房子升值,然后皆大歡喜。 此時村上的鋪子租金也水漲船高,一年比一年貴。賣了的菜錢還不夠鋪子租金。所以一邊是種果子的賣不了錢,一邊是村上的果子一年比一年貴,并且還不好賣。 到了最后,整個村子里只有那個建房子的人發財了,其它人日子都過的干巴巴的。 雖然他可以隨便消費,但是他一家人能吃多少、能用多少啊?村子里大量的產品都賣不出去啊。 于是俺們村現在是這樣的情況。各行各業都產能正常,就是產品賣不出去。 賣肉的肉很多,但賣不出去,但也沒錢買米。賣家電的家電很多,但賣不出去,也沒錢買菜啊。即使賣出去一點,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其他也不敢買啊,因為欠著村長里銀行的錢啊。 后來,村上生產木材的工人也只能回家了,因為家電賣不出去,發不了工資。 工人回村后地也沒了,因為前幾年被征去修房子了,很多人開始無所事事起來:買了房子的一直在坐等房價坐地升天,沒有買房子的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好。 后來村上賣果子的,只能把果子倒河里了啊,因為大家都沒錢消費,加上村上的商鋪和運費太貴,果子的價格一低再低,原先批發出去1元1斤的果子,現在批發出去1毛錢1斤,但加上運費5毛1斤,鋪面費2元1斤。村上其他人買到手也要2.6元1斤啊。 一方面是種果子的被逼得把果子倒河里,一方面是其他村民沒錢消費,價格太貴,怎么辦啊啊? 果農果子賣不了,只能自己餓了吃自己的果子,沒錢買其他的了,沒錢買肉了,沒錢買米了。 不管是賣肉的最先花10萬買房子的,還是賣菜的花30萬買房子的,還是最后賣果子的花50萬買村長房子的,他們都是可悲的,因為房子只有2萬的成本。那個外來的賣房子的才是最大的得利者。 此時大家開始互相找心理安慰和快感。比如賣肉的10萬買的的房,欠了8萬,他的優越感在于他看到賣果子的花了50萬買的房,他覺得自己處境要好多了。 所以現在看起來村里產品都是過剩的,真的過剩嘛? 其實不是,想買車的很多吧,為什么不買呢,因為還欠著錢行的幾十上百萬錢呢。 后來,村長召集大家開會,說出現這一切的原因是大家手里沒有錢了,于是表示要鈔票,而且釋放流動性,降低貸款利率,刺激貨幣流通。 但關鍵問題是,每次印的錢,不是跑到了外來建房子的人手里,就是跑到那幾戶惡霸手里。 這就是整個經濟危機的各種形勢,看完,林義嘆為觀止,這位教授是大才啊。 ps:今天掉了220+的收藏,不知道怎么形容三月的內心,好不容易上的3000收藏又沒了。 心里很苦… 我現在一點也不想更新,每更一章,均訂平均數就往下點 頂點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