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半數生命終結”也就是打胎。 懷孕一月,是打胎的最佳時間。 (學醫的朋友,對于這個知識應該不足為奇。) 孩童剛剛開始蛻變,便化為一灘碎片……細思極恐。 “它”自然指的是那些光碟。 張明宇在這個“它”字上加了一個陰沉的轉音,意味深長。 “付錢”可音譯為“膚淺。” 少年為曾經的膚淺付錢,為付錢懺悔,亦是為膚淺懺悔。 簡單總結一下: “少年讓女孩大了肚子,去醫院讓孩子消失在這個世界,高額的手術費讓少年懺悔不已,‘它’一直在摧殘懵懂的少男少女。” 同樣的劇情依舊在不斷上演,尤其如今網絡發達,孩子早熟。 張明宇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是關于未成年孕婦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最令人感到可悲的是這竟然成為了炫耀的資本。 孩子們需要正確的引導。 正常的說教,沒有人會聽。 張明宇想到了歌曲。… 今天這個日子,用一首歌曲來引導正確的價值觀,簡直是功德無量。 其實這種事本來就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保守方認為: “性教育打擾了兒童天真單純的性的太平世界,點燃了青春期少年**的熊熊火焰。并且,在進行性教育的同時,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鼓勵起來的性實驗,都將帶來可怕的后果。” 倡導者認為: “性教可以幫助人們預防性傳播疾病、避免意外懷孕、糾正錯誤的性態度等等。通過提供正確的信息,篩選出正確的態度,使人們過上更加滿足的性生活。” 人們一直在二者間衡權利弊,以至于至今未能有完善的、能讓所有人接受的性教育體系。 在這首《毀人不倦》被張明宇唱出來之前,從未有一個音樂人站出來指出“黃情”對青少年的危害性。 在網絡上,不難看見很多人調侃島國“老師”,也笑稱自己的啟蒙是“老師”完成的,這首《毀人不倦》將“誨人不倦”化作“毀人不倦”可謂點睛之筆,完美的影射了這一現象。 網絡上,一片喧囂。 “我的天,今天到底是怎么了,宇哥開大開不停了啊!” “這首歌曲聽著好嚇人!” “細思極恐!” “這首歌曲到底要表述什么,聽不太懂的樣子,誰能解讀一下?” “解讀不了,如果真的解讀了,恐怕第二天就會消失。” “沒關系沒關系,你解讀完我立馬看,就算消失了也無所謂,反正我也看過了,對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