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亞當·威斯特聽的似懂非懂。 鋼琴師雖然和鋼琴大師之間只差了一個“大”字,但其中的境界可不是差了一星半點。 尼古拉·巴索夫看了一眼困惑的亞當·威斯特,說道:“你境界不夠,還不太懂,以后你就會慢慢明白。” 亞當·威斯特:“……” 合著我成最弱的人了?! 我可是堂堂的鋼琴師啊! 現在的鋼琴師都這么不值錢嗎? fuck! 亞當·威斯特有種羞辱感。 人只會嫉妒比自己強一些的人,不會嫉妒比自己強很多的人。 “張明宇先生,我想問一下你的這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靈感來自哪里?” 尼古拉·巴索夫想不通張明宇年紀輕輕是如何創作出這么優秀的作品的。 熊祁同樣好奇。 亞當·威斯特雖然不服張明宇,但是心里其實也非常的好奇。 觀眾們也非常的感興趣。 人們都注意到了尼古拉·巴索夫的態度變化。 張明宇自然也注意到了。 但那又怎樣? 張明宇不會輕易原諒。 不過鋼琴方面的交流,張明宇也沒有任何要藏拙的意思,解釋道: “我這個作品的靈感是來自于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孩。” “有一天,我看到愛麗絲為了幫助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實現看見森林和大海的愿望,開始四處求助別人,心里非常感動,于是就即興演奏了一段音樂。” “我演奏的時候,老人閉著眼睛傾聽,在音樂里,他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 “老人很滿意,很滿足,不再有孤獨和悲憐。” “當時老人問我曲子的名字,因為是即興創作,所以我并沒有想好什么名字合適,于是我就看向了那個善良的女孩并詢問了她的名字。” “女孩告訴我她叫愛麗絲。” “于是,《致愛麗絲》就誕生了!” “《致愛麗絲》這個曲子,就是我獻給這個善良的姑娘的禮物。” 張明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其實故事的原型是貝多芬。 只不過這個世界沒有貝多芬。 張明宇充當一下貝多芬這個角色。 “《致愛麗絲》?” 尼古拉·巴索夫喃喃兩句,然后不解道:“這是曲子原本的名字嗎?” 張明宇點點頭:“沒錯。” “我覺得這個名字比《a小調巴加泰勒》好聽多了!” 尼古拉·巴索夫走到張明宇面前,微微躬身道:“張明宇先生,請原諒我之前的粗魯,如果知道您是這么一位優秀的鋼琴師,我絕不會……” “巴索夫先生,請不要歧視我們華夏人,我們華夏地大物博,優秀人才輩出,所以請收起你的偏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