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春晚前,費翔的專輯幾乎賣不出去;上完春晚后,他的卡帶狂銷160萬盒,可謂變化巨大。 1988年: 所有人都在“思念”。 思念誰呢? 正是唱《思念》的毛阿敏。 1988年的毛阿敏25歲,正是風(fēng)華正茂的年齡,當(dāng)時她的身份是南京前線歌舞團獨唱演員。春晚導(dǎo)演鄧在軍偶然聽到毛阿敏的聲音后,覺得她的聲音正是春晚舞臺需要的,于是從這樣一個普通女工出身、名不見經(jīng)傳的歌手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流行音樂大姐大人物。 1989年: 相比前幾屆春晚,1989年可謂群星薈萃。 趙麗蓉自是不必言說,為觀眾留下了《如此包裝》《打工奇遇》等均為膾炙人口的佳作,成為趙本山之前的“小品王”。可惜老太太2000年因肺癌去世,著實一下子讓春晚舞臺暗淡許多。 同年春晚還誕生了叱咤小品舞臺的宋丹丹,小品《懶漢相親》讓全國人民記住了這位日后的小品女王。 韋唯一首《愛的奉獻》讓無數(shù)觀眾熱淚盈眶。此后,《愛的奉獻》不僅成為春晚經(jīng)典歌曲之一,更成為歷年來公益歌曲的標(biāo)簽,成為一個時代的特定經(jīng)典。 1990年: 一位湘妹子的清亮嗓音在春晚舞臺上環(huán)繞,這就是唱《小背簍》的她。她連續(xù)24年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帶來《好日子》《愛我中華》《辣妹子》《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民歌天后”。 同年嶄露頭角的還有被稱為“中國第一笑星”的趙本山。 1990年,趙本山第一次上春晚,同黃曉娟合作表演小品《相親》,獲得當(dāng)年最受觀眾喜愛的春晚節(jié)目小品類一等獎。此后,趙本山多次登錄春晚舞臺,成為無數(shù)觀眾的“必備菜”。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沒有趙本山的春晚,很少再看了吧?! 1993年: 所有人都在等一張“舊船票”。 這一年,廣東歌手毛寧用“一張舊船票”登上了春晚這艘大船,一首《濤聲依舊》讓自己成為“金童”的同時,也讓無數(shù)人愛上了這個溫潤有力的聲音,而他和楊鈺瑩的“金童玉女”形象早已映入那代人的心里,直到今日,難以忘卻。 2005年: 很難用言語表達我在第一次看到《千手觀音》的震撼,當(dāng)被介紹這是一群聾啞人共同演繹的時候,我相信無數(shù)人和我一樣紅了眼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