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恐子》-《恐子》
第(3/3)頁
“本書閱讀:由左至右,由上而下。”
“:意味某人說”
““”意為某人說的話”
“,意為此話停頓,但未說完”
“。意為一句話結(jié)束……”
“本書中一切格式均可參照此規(guī)定,避免產(chǎn)生歧義。”
“謂之曰:標(biāo)點符號”
“創(chuàng)造者:鄭恐。”
把原來的序改成了這個,之后曹輝仔仔細細的檢查了三遍,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笑道:“如此一來,這標(biāo)點符號以及書寫閱讀格式,當(dāng)可傳揚出去,小郎君此舉,功在千秋也!”
他越看越是滿意,于是借著這個感覺,拿出一張新紙來,筆走龍蛇,這便開始記載——
“鄭恐,號恐子,長六尺六寸,智如孔明,勇于項羽,迅如奔馬,力拔白楊。”
“宣和元年,九月庚戌,清河縣北,恐子說服四明幫沈杰,后與遼人強盜十余遭遇于四明山北六里。”
“子力拔山兮,一掌頭轉(zhuǎn)三圈,遼人大駭,遂求饒,子曰言而有信,若可討子之歡心則生,否則死。”
“一人失敗,人頭三圈。”
“眾遼賊大懼,是矣余三人,做蛆爬。”
“子甚歡,遂放之。”
古代紙張珍貴,曹輝自然不可能跟寫網(wǎng)文似的拼命灌水,所以可謂是一字千金,能少用一字便絕不多用一字。
整個事件也只用了這些字。
之后,曹輝在下面寫上了鄭恐的一些論語新解。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后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曰:不亦樂乎。”
“子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謂之曰:將人打到瀕死,其話便好聽了。”
“子曰:仁義道德。仁,乃將人一分為二之技。義,乃將人頭砸進胸腔之力。當(dāng)掌握這種力量,對方便只能講道德了……”
曹輝越寫越是覺得鄭恐的見解極有道理,頓時落筆如有神,片刻不停。
而他這邊寫,在不知不覺之中,他的身體周圍居然出現(xiàn)了大量的金氣,不斷的融入到他的身體之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