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保護費-《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1/3)頁
郭陽能理解蘇國洲所長的心情。
育種本就是個漫長的過程,傳統的雜交育種更是如此。
而且這個年代的種子新品種審定流程更是十分的嚴格。
品種審定首先由申請者遞交新品種參試申請書,提交關于新品種來源、選育過程、基本性狀、栽培要點及非轉基因證明或保證等說明。
然后,由種子管理部門統一組織開展審定試驗,包括至少1年預備試驗,2年區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合計時間不少于4年。
再加上選育新品種的時間,導致一個作物新品種從開始篩選到上市推廣往往需要十幾年。
雖然慢,但這時候審定的種子新品種性狀優異,市場生命力持久,少部分品種甚至十幾年后都還活躍在市場上。
不像十幾年后,新品種審定變得寬松,有時候一年審定的玉米品種就達500多個。
這些種子中,也不乏科研人員嘔心瀝血幾年甚至十幾年攻關而成的原創性好種子,但更多的是高仿甚至‘照著葫蘆畫瓢’的種子。
蘇國洲等人花了十幾年時間才在1997年培育出的紫花苜蓿種子被取名為‘華苜1號’。
其品種早熟、抗旱、耐瘠薄、耐寒、耐鹽堿,生長迅速、再生能力強,營養豐富,家畜喜食。
缺點是抗霜霉病能力一般,抗倒伏能力一般。
從品種特性上說這也已經是非常優異的苜蓿品種了。
但就是這么一個品種目前都還在品種審定的生產試驗過程中。
而這時,郭陽卻聲稱他手中有一種已審定完成且各項性狀都要更優異的紫花苜蓿品種。
這讓他蘇國洲如何去相信?如何敢去相信?
而站在郭陽的角度,這個問題他也不好回答。
超級紫花苜蓿種子是大禮包送的,品種審定流程和審定證書等等也都是種子商店代為完成的。
但他需要回答嗎?
“蘇所長,你的心情我理解,但這個品種是怎么選育出來的對今天的會議來說不重要。”
“你們不相信它的品種特性也沒什么關系,我作為投資人,改良鹽堿地的資金也全是自有資金,我愿意承擔這個風險。”
“而且我到京城,到農業部,是來尋求幫助的,不是來探討項目可行性的,也不是來接受質疑的。”
“因此,這個項目我是一定會投資建設的。”
聽到郭陽擲地有聲的回答,蘇國洲一時哽住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