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呼圖壁-《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3/3)頁
陳書記笑著說道:“除去我們自己留著更新換代的,每年提供大約2000頭奶牛種畜。”
郭陽皺了皺眉,“這數量不多啊,農業部可是給我說你們場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種牛場。”
“怎么,我們這2000頭奶牛種畜,郭總難道想全部包圓了。”
“是有這樣的計劃,就是數量可能不夠,苜禾現在就有近20萬畝牧場。”
陳書記樂呵呵的笑著,“年輕人可不要好高騖遠,2000頭奶牛種畜可不少了,全西北你很難找出第二家。”
郭陽不置可否,認為這話多少有些吹牛的成份,蒙省可也是畜牧大省。
陳書記看他這副模樣,想了想,便又帶頭來到了室外的草場上。
凜冽的寒風吹在臉上,割得人生疼。
“郭總,你可知道奶牛的繁育有多艱難,呼圖壁能走到這步可也是歷經了磨難。”
郭陽想著這兩天看到的種種完善的設施,說道:“我對呼圖壁也挺好奇的。”
陳書記望著面前的廣闊苜蓿草地,然后又指了指身后的牛場,才倏然暢想道:
“當年牛場所在地是一望無際的蘆葦灘,潮濕寒冷,野狼出沒,一批從內地拖家帶口支援邊疆的創業者,兩家人合住一間地窩子。”
“靠國家配給的有限口糧維持生活,一天干16個小時工作,挖渠排堿、開荒種地。”
“奶牛以放牧為主,飼料就地索取,營養狀況較差,牛只居住的是一頂簡陋的蘆葦棚。”
“條件的艱苦無須多言,那個年代的人自然能夠克服這些困難。”
“但技術的欠缺卻不是短期就可以解決的,當時的干部工人中有95%以上是初次接觸奶牛。”
“1955年,從京城引進了200頭黑白花奶牛,年單產奶量只有214千克。”
“而到今年,種牛場擁有兩千多頭奶牛,一千多頭肉牛,每年向附近縣市的農牧民提供近3000頭種畜。”
“荷斯坦奶牛群的產奶量更是提升到了8700千克,足足提升了幾十倍。”
看著陳書記憶往昔的模樣,郭陽也莫名的感到動容。
苜禾最終定下了呼圖壁今年80%的奶牛種畜,另外20%是留給農牧民的份額。
缺口很大,郭陽不由想起農業部提及的對于進口種牛的稅收和資金優惠政策。
猶豫再三,還是決定不給洋鬼子送錢了。
他有精品奶牛基因種質。
缺的不是好牛,而是數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