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奶業-《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3/3)頁
而且巴盟農墾正值管理體制改革的時期,新上任的領導班子大刀闊斧推行了一系列政策。
同時巴盟也與澳國簽約了2000頭奶牛進口項目,技術人員已經出國選牛。
第二批進口計劃也已經上報農業部。
至于巴盟的資金來源,除了自有和專業銀行對口扶持外。
郭陽也從農戶散播的消息中得知,巴盟農墾先后與蒙牛公司、匯源飲料簽訂了奶牛貸款協議。
蒙牛公司給巴盟農墾承諾每頭牛提供6000-8000元的擔保貸款。
雖然兩者的目的不同,一個是買牛,一個是找奶源。
但苜禾農牧和蒙牛乳業在這一刻也算是接上了軌。
蒙牛乳業自1999年7月成立到2002年,短短三年時間,在全國乳制品企業中的排名便由第1116位上升到了第4位。
此時的蒙牛年銷售額達到了20億,但距離前兩位乳業品牌伊利和光明的50億以上銷售額仍存在較大差距。
此時,華夏乳業的三巨頭還是京城三元、蒙省伊利和魔都光明。
京城三元憑著幾十年歷史和地緣優勢,獲得無可辯駁的霸主地位,在當地超過70%的市場份額,令挑戰者難破其門。
魔都光明占據著國內最大的城市消費群體,2001年也一舉問鼎國內乳業排名的首位。
與魔都光明和京城三元相比,來自蒙省的伊利沒有一個幾千萬人口據守的市場為其撐腰。
這就決定了,伊利一開始就必須南征北戰,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而伊利,因為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幾年的南征北戰下來,已在液態奶領域儼然成為行業老大。
就在乳業三巨頭因為爭奪市場份額,斗得難解難分時,誰也沒有想到,飼料大王旗下的新希望集團也宣布加入了戰團。
除此之外,二線品牌如娃哈哈、維維集團、粵省燕塘、武市芝友、深市晨光等地方性品牌,為守住自己的家門,更多的是突出自己的個性與差異。
比如說,三鹿的奶粉做到了全國第一。
只是國內近2000家乳品企業,真正擁有自有奶源的企業數量卻不到10%。
其中蒙牛又是“輕上游奶源建設,重終端市場營銷”的典型代表。
與他們相比,苜禾農牧還是才蹣跚起步的嬰兒。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