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觸動-《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3/3)頁
張競皺著眉頭,攝影機對著坑里積著一汪濁綠色的水,水面漂浮著草葉和浮沫。他不由想起縣上那干凈的自來水。
“縣上吃的是什么水?”
“地下水。”陸漢斌想起臨來前在縣水利局看到的數據。
在保持生態的前提下,民勤每年可采地下水量為1.2億立方米,現在每年凈超采3億立方米,地下水位正以每年0.3-0.8米的速度下降。
而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又導致了生態的急劇惡化。
沒有生命的源泉,再堅強的植物也不可能存活。
首先消失的是胡楊,它被稱為三百年不死的植物,隨后沙棗枯萎,紅柳死亡。
最讓人心痛的是柴灣的消失。
柴灣不是植物,而是一個群體,相當于城市的綠化帶。植物群落被栽種在農田邊緣,曾是防風固沙最好的工具。
現在只有在資料片中,才能看到當年綠色的柴灣。
但采地下水也是無奈之舉,水被上游的水庫攔住了,民勤人為了生存只得鑿井挖泉,寅吃卯水。
……
回縣城休整了一天,又在縣城里查閱了些資料。
所有人對紅崖山水庫都沒了期待。
莊正對陸漢斌說道:“不是說沙塵淤積嗎?怎么水污染還如此嚴重?”
陸漢斌努了努嘴,指了指水利局局長辦公室,“你自己去問。”
莊正白了他一眼,然后直端端的進了局長辦公室。
一番交流后,莊正僅有的一絲期待也消失無影蹤,從紅崖山水庫引水基本泡湯了。
恢復青土湖似乎成了空談。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紅崖山水庫便停止了對民勤湖區的供水。
原因是接連發生水污染事件,民憤四起。
據去年4月的水質檢測顯示,紅崖山水庫水質為劣5類,屬重污染,已基本喪失了水的使用功能。
2002年,上游直接排放到石羊河流域的廢污水高達3000萬噸。
紅崖山水庫每年接納的上游來水中,近1/3是廢污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