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農大的實驗室。 翁立新,蘇國洲和周博士已經連續做了幾天的實驗。 不只是土壤,連帶著苜禾1號的根系,葉片,干草成份都做了完成的測試。 蘇國洲已經麻木了。 曾經,華苜1號在他心中是華夏最好的苜蓿品種。 三十幾年的不斷篩選培育,讓華苜1號的特性十分全面。 尤其是耐鹽堿特性方面,更是他最自信的,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但幾天下來, 實驗的結果清楚的告訴他,苜禾1號全方位的對華苜1號實現了碾壓。 蘇國洲手掌上放著幾顆種子,種子小,腎形,外觀為黃褐色,略帶光澤。 就是這種不起眼的種子, 竟然能吸收土壤里的鹽分,而且和泌鹽植物不同,苜禾1號泌出鹽分極少。 更多的是被葉片和根系吸收了,并且能把鹽分轉化為營養物質! 在土壤的檢測上,翁立新特意請來了農大土壤方面的專家吳越之教授。 最新的土壤檢測結果出來后, 郭陽和向天山帶著兩年前勘察設計時提取的土樣以及分析結果來到了農大。 吳越之教授迫不及待的進行了比對。 “兩份土壤差距太大了,不敢相信是同一塊地!” “兩年前的土壤鹽分含量是重度鹽堿地鹽分閾值的二十幾倍,現在只是中度鹽堿地。” 翁立新也禁不住感慨:“這苜禾1號還真的吃鹽吶!” “不錯,真不錯!” 品種是他審定的,但他莫名的印象不深,偶爾也會懷疑當初是不是真放水了。 蘇國洲則是眼神酸酸的。 吳越之教授跟著說道:“遠不止是吃鹽。” “實驗結果顯示,苜禾1號根際土壤有絲酵母菌、木霉素、壺菌門等十數個真菌特異菌。” “而且子囊菌門真菌群落變豐富了,擔子菌門等病菌減少了。” “更是有一些特有的根際微生物,木霉素和子囊菌門。” 周博士好奇的問道:“有什么特殊的嗎?” “木霉素真菌具有生物防控功能,可誘導植物提升其對微生物病害的抵御能力。 子囊菌種大多為腐生菌,能夠促進土壤養分循環,改善土壤質量。” 吳越之臉上充滿了贊嘆, “長久以往,苜禾1號對鹽堿地土壤有機質的改善會越發的明顯,而且能抑制土傳病。” “了不起啊,了不起!” 翁立新嘴里不停地念叨著。 隨后目光一凝,看向蘇國洲,道:“老蘇,你還有什么想說的。” 蘇國洲沉默了片刻,身軀略顯落寞。 他原本是想憑借華苜1號,以及后續的一系列配套工程,去爭一爭院士的位置。 現在看來是落空了。 “周博士,資料都記錄好了吧,回去向部里報告吧!” “行。” 臨行前,周博士向郭陽問道:“郭總,今年苜禾1號種子產量能有多少?” “400萬斤左右。” 聽聞這個數字, 周博士滿意的回京城匯報了。 …… 農業部前前后后派了數批專家教授前往金塔雙橋村,苜禾的草場上仿佛都飄蕩著知識的氣息。 確認了! 專家認證! 苜禾1號“吃鹽”。 鹽生植物并不少見。 大體可以劃分為真鹽生植物,泌鹽生植物,拒鹽植物。 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理機制來應對高鹽環境。 真鹽生植物可以通過葉子和莖部的木質化,儲存水分以應對鹽分,同時通過枝條的枯落釋放鹽分。 苜禾1號也最像真鹽生植物。 但卻要高出數個檔次。 不僅根系能促生特有的根際微生物,葉片和根莖也能將鹽分轉化為營養物質。 只有多余的鹽分才會排出體外,返回土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