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六十五章 愿不毛之地都變得波浪起伏-《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1/3)頁

    “……短短幾年間,嘉禾集團硬是將茫茫戈壁變成了二十萬畝人工草原。”

    “耕地,是我們端牢華夏飯碗的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應有之義。

    但當前,我國耕地質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賬’的問題仍很突出。

    鹽堿地作為耕地擴容、提質、增效的重要戰略后備資源,如何從荒蕪到沃土?

    面對鹽堿地改造成本高、維護難的問題,嘉禾集團從‘以種適地’角度出手,培育出了苜禾1號,如今,‘吃鹽植物’的名頭響徹神州大地。

    風正帆懸,征鼓催人。

    日前,農業部牽頭組織在魯省東營,蒙省五原,浙省慈溪,蘇省鹽城等多地開展了鹽堿地改良項目。

    耕地退化、鹽堿地的形成,是時間與空間的累積,是自然與認為因素的交雜。

    因此,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也必定是一個攻堅戰、持久戰,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協同助力,方能在未來開拓出更大的產能。

    耕地如金,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珍惜每一寸耕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聚寶盆,使每一壟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主持人字慷慨激昂的聲音傳遍電視機前的千家萬戶,鏗鏘有力的語調不斷的調動著眾人的情緒。

    配合上電視里不斷傳來的航拍畫面,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和生機勃勃的草原,不毛之地和生態綠洲,強烈的反差形成了極大的視覺沖擊。

    田成方,樹成林,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能降。

    牛羊,農機,工廠,汽車,還有土生土長的西北農民最樸實的笑容。

    沉睡的大地被植物的力量喚醒,干旱貧瘠的土壤被一片片整齊的牧草所占據。

    現代化的人工草原在荒漠戈壁落地,并逐漸的改變著這里固有的顏色。

    沒有人不為之動容。

    央視新聞從1978年開播至今,風雨無阻,雷打不動的陪伴了國人許多年。

    受眾極為的廣泛。

    此時此刻,電視機前各個年齡層、地域層、教育層的廣大群體全都目不轉睛的盯著屏幕上的畫面。

    生怕落下了每一個細節。

    有些有過墾荒經歷的老人,農墾農場的老職工,無不心跳加速,甚至動容落淚。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老一輩人回憶著西北地區被沙漠化侵蝕的場景。

    電視上的西北卻平原著綠,荒山披錦,不禁潸然淚下。

    “我們戰斗在祖國邊疆,用胸膛融化了千年的冰霜。在我們走過的地方,荒原掀起了黑色的波浪……”

    冰城,已經71歲的羅樹清輕輕吟唱起了這首歌,她回想起了青春的力量。

    50年前,羅樹清作為青年志愿墾荒隊的一員來到黑省北部的共青農場墾荒,與她一樣的青年有2600余名。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時間不會回到歷史的原點,但重溯歷史、接續歷史,卻能讓人感受到當年那種青春的激情。

    她想起領導來荒原視察時說過的一句話,“下次再來時,我要聽到雞叫狗咬、孩子哭。”

    如今她看到了新世紀的開荒,現代化的設備,同樣的火熱朝天。

    西北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也備受鼓舞,戈壁大漠獨有的茫茫黃褐色,是亙古以來荒漠化、半荒漠氣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

    但從嘉禾集團的身上,他們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西北大地上存在著幾百種鹽堿植物,這些鹽堿地上的原住民是大自然的饋贈。

    它們早已習慣了戈壁灘上干旱貧瘠的環境,不挑土,不費水,如今嘉禾集團從中選育出了苜禾1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