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陸漢斌的回鄉之旅只是嘉禾員工的一個縮影。 80后不想種地,90后不會種地,這已經成為了后世的一種調侃。 嘉禾卻聚集了這么一大幫年輕人,每個人過年回到家鄉的時候都免不了被七大姑八大姨盤問一番。 “在外做什么工作的呀?” “咋曬這么黑啊?” “怎么回來的啊?” “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而如果這時候你說一句你是做農業的,老一輩的人多半會嗤之以鼻。 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勤勤懇懇留守農村種地的人,種一畝麥子忙活四五個月,刨去成本就落個幾十塊錢。 還不如去飯店打工,一個星期就能掙這么多錢。 在城里工作,有些學問見識的人聽了,會附和著說一句民以食為天,廣闊農村天地大有可為等類似的話,但家里如果有人想學農的話,肯定是嚴厲反對。 不過,當嘉禾的員工以及實習生群體回到家鄉時,卻營造出了不同的風景線。 豐厚的荷包給他們提供了底氣,面對親朋的詢問也能談笑自若的應答。 黑是黑,但工資收入也是能拿出來說一說的。 談到工作,也時而會把公司掛在嘴上,心里充滿了自豪和維護。 嘉禾集團,天禾種業,苜禾農牧等在社會上的知名度也不少,往往只需要隨便提幾句就能讓人有所印象。 鹽堿地和沙漠改良不知道,那劉翔該知道吧,河西乳業的形象代言人。 “那就是嘉禾的。” 對于村里的老人,那也能搭上話。 天玉1號種過沒?天椒1號知道吧?說上幾個熱銷的品種,很多老人就反應了過來。 那也是嘉禾的。 好小子,現在種子不好買,你能給我弄點回來嗎? 往往幾句話,就能讓人有所印象,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種地的就概括了。 還有很多出身貧困的員工,回到家鄉后,也還掉了家里多年的欠債,計劃著蓋房買房結婚。 實習生也拿著第一筆工資給父母買衣服,給老人小孩買禮物。 掙了錢,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很火。 郭陽這兩天也接到了不少拜年的電話短信,建的QQ工作群也充滿了歡聲笑語。 “戰友們,大年三十了,新年快樂!” 瞿陽:“回村了,回村了,我感覺我就是村里最靚的仔。” “我看你是要去相親了吧,瞿總你可是說過要找8個老婆的。” “哇靠,猛料啊!” “嘿嘿,看戲。” 瞿陽發了張照片:“污蔑人哈,我這是帶老婆孩子去放炮仗,炸狗盆。” “……我也在玩炮仗,不過是炸牛糞。” “你們……” “感謝老板年底發的大紅包,今年可算是揚眉吐氣了。” “感恩公司,感謝老板。” “嗚嗚嗚,想到老板還在加班,我就默默的心疼。” 紀卓文:“要真心疼還在加班的同志們,麻煩過年的時候多買點河西牛奶去送人。” “哈哈哈,我今年就買的河西有機奶,老人小孩都喜歡喝,看著也高端。” “說真的,河西有機奶的包裝設計的是真大氣,一看就很上檔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