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凈利潤接近30%,也是居國內第一,相當于一年賺了30個億。 已經快收回前期的成本了。 此外,平均每頭奶牛養殖成本和效益的數據也很亮眼。 一頭成年奶牛,每年產10噸優質牛奶,2006年市面上的收奶價格普遍在1.5~1.9元/公斤。 河西牛奶因為產品溢價,以及員工分紅計劃,內部計價為3元/公斤。 每頭奶牛年產值為3萬元,每頭的投入成本約1.5萬元。 凈利潤約1.5萬元。 成本利潤率100%。 財務人員還粗略的統計了個市面上的數據,產值約1.7萬元,成本約1.3萬元,成本利潤率約30%。 從各方面的數據來看,河西乳業的規模牧場效益都實現了碾壓。 而在員工數量,以及帶動就業方面,河西乳業其實做得也并不差。 首先是牧場管理,以一個機械化管理的萬頭奶牛場為例。 高管兩名, 畜牧和獸醫技術團隊,每250頭奶牛各配備一名,就是80人; 配種員,大約50人; 飼養員,約100人; 擠奶與牛奶處理,約80人; 飼料與情節,其它管理人員,綜合下來,一個萬頭奶牛場的員工就至少需要400人。 實際上,河西乳業的牧場板塊平均人員數量遠遠超出標準,總人數達到了1.5萬人。 而在加工、運輸、銷售、配送等環節領域,直接創造的就業崗位就達到了6萬多個。 在2006年,河西乳業的員工工資支出1.87億元,人均月工資2500元。 這還沒有算員工分紅獎勵。 即使是2500元,這個水平也遠超大多數人,是2006年農林牧漁行業平均工資兩倍還多。 算上分紅,河西乳業的收入水平甚至能穩穩超過羊城、鵬城等大都市的職工平均工資。 而河西乳業同樣有不少投資在偏遠的地區。 這種收入水平,河西的員工今年無疑是很幸福的。 而除此之外,河西乳業還帶動了牧草種植、有機肥生產、生物能源…… 依附在河西乳業艘船上的人還在不斷增加。 總體來說,河西乳業雖然搶了很多奶農的飯碗,甚至奶價長期維持在低位,也和河西乳業脫不了干系。 但河西乳業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促進了落后產能的淘汰,帶動了行業的進步。 整體肯定是利遠遠大于弊的。 只是短期會得罪很多人,甚至讓人忌恨,尤其是此次遭受重創的蒙省…… 嘉禾以后去投資,還得小心點,說不準就有牧民來搗亂搞事。 這天下午,郭陽都呆在辦公室梳理著各項數據。 一些不懂的隨時和紀卓文探討,或者給下面的技術負責人、研發人員打電話進行溝通。 力爭把每個指標數據代表的含義,在國內和世界上處于何種層次,都一一給弄清楚,搞明白。 了解的越多。 郭陽越發覺得這些數據還有很多的提升空間。 現在河西乳業的產值能達到這么高,更多還是前期砸的錢,消化掉了優質苜蓿牧草+河西奶牛帶來的紅利。 加上規模牧場,自控奶源帶來的管理優勢。 說白了,最大的功勞還是種子商店培育的優異品種。 論產品研發,以及技術底蘊,河西乳業還是比不過伊利、光明和三元這些老牌企業。 這次事件后,其它企業肯定也會轉向,學習河西乳業,引種優良牧草,甚至引進河西牛奶。 河西乳業能做什么呢? 郭陽和紀卓文等人積極的進行了探討。 擴產能、搶占市場份額是肯定的; 品種選育、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內控管理等,這些同樣很重要。 接連兩天,才算是把新一年的目標和策略梳理了個大概方向。 …… 當河西乳業忙著享受勝利的成果時,許多乳業品牌卻陷入了重重危機。 太子奶陷入資金困境。 伊力、廣明面臨巨額虧損,股價大幅下挫,市場占有份額丟失。 最急的還是猛牛,忙得四處求救。牛總甚至寫出萬言書,請求企業界河政府搭救猛牛,以避免被外資收購。 按牛總的說法,摩根大通持有猛牛所有股權為9.78%,旗為8.8%,瑞銀逆市增持達到12.23%。 這讓牛總夜不能寐。 當知道這一消息時,郭陽等人還在開會,當紀卓文等人饒有興趣的發表看法時, 郭陽說道:“這是牛總在作秀罷了,猛牛沒有奶源基地,外資也缺乏對原料的控制,且猛牛靠經銷商分銷。” “另外收購還要看政府的因素,外資不大可能收購頭部的乳企。” 除了前世的記憶,郭陽這些天也惡補了很多奶業知識。外資倒是想直接收購一線品牌,但政府不會允許的。 河西的一些高管猶自不相信。 這段時間,達能、恒天然、菲仕蘭、蘭特黎斯等外資品牌紛紛加大了對國內的投資。 讓國內不少專家開始擔憂,發表了一系列言論,又引發了一陣恐慌。 連河西一部人也被帶了節奏。 道理肯定有,郭陽卻覺得更多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 國內價格戰那么嚴重,洋品牌看不上中低端產品的利潤,只會集中牟取高端品牌的利潤。 而高端品牌,有河西奶粉,郭陽還挺有自信的…… 果然。 隨著伊力、猛牛產品下架、召回、銷毀的損失越來越重,銷售端也陷入困境,庫存積壓越來越多。 但乳企的運行模式就像是自來水,得24小時不停的周轉。 牛得擠奶啊! 兩天不用就壞掉了。 牛奶賣不出去。 倒奶殺牛的場景重現。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