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粒種子也可以改變世界-《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1/3)頁

    徐父指了指電視,但這會兒新聞畫面已經切換了,只好說道:

    “苜禾農牧又上新聞了。”

    “苜禾?”徐小雪嘴里呢喃了句,又看了看電視畫面,新聞頻道。

    “因為啥?”

    “虧你還是種業周刊的呢!”徐挺說道:“糧食增產,耕地面積增加的事啊!”

    “我在網上看到了。”徐小雪恍然。“正在寫玉米種子和糧食方面的文章,耕地倒還真沒注意。”

    徐廷說道:“耕地增加也和種子有關,就兩年前報道的吃鹽植物,你可以研究一下。”

    徐小雪愣了愣,但想起兩年前金塔鹽堿地變草場曾引起的轟動,這也完全說的過去。

    “好,謝謝爸,我先忙去了。”

    說完,徐小雪瞄也沒瞄沙發上另一側的徐母寧彩娟,徑直往臥室走去。

    寧彩娟小聲抱怨道:“下班了還搞什么工作,都二十七八的人了,一點也不著急啊!”

    迎來的卻是不大不小的關門聲,“砰!”

    寧彩娟目光瞪著徐父,眼中似乎帶有火。

    徐廷苦笑了聲,說道:“小雪和張揚不來電,你這樣逼她沒用的。”

    “我也沒強求她和張揚啊,關鍵是她不和男性接觸。”寧彩娟氣惱了,“以前還感覺她對苜禾老板有意思,現在也沒來往了。”

    “我咋沒看出來。”徐父搖了搖頭,“小雪不和嘉禾接觸,還不是你朋友賴敏君鬧的,污蔑天玉1號是轉基因,連累小雪也被調崗了。”

    一番話,讓寧彩娟啞口無言。

    臥室里。

    徐小雪也聽到了父母的討論,但卻沒怎么在意,她和郭陽也只是萍水相逢。

    更多是敬佩企業家的職業道德,沒有男女方面的心思。

    好不容易調回種業周刊工作,一回來,她就盯上天禾種業,糧食增產和天禾的良種有很大的關系。

    只是沒想到濱海鹽堿地改良也取得了這么大的成績。

    徐小雪在網上瀏覽著。

    可能是新聞聯播的播出,網友們對耕地面積增加有了更多的了解。

    尤其是央視這次同樣采取了直升機航拍的方式,將牧草、水稻、小麥、大豆的畫面更直觀的展示。

    視覺的沖擊和對比,讓許多人回想起兩年前的報道。

    這次的震撼比上次更甚。

    “兩年前,看到二十萬畝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綿延的草場,我就想到了會有這么一天,真來了時,仍然激動的難以平靜。”

    “哈哈哈…我就是東營的,鹽堿地確實很多,沒想到現在都變良田了。”

    “江蘇的,第一次知道條子泥墾區,第一次知道還有海水稻……”

    “我們國家有15億畝鹽堿地,有5億畝都具有可開發的潛力,加油啊,我的國!”

    “又是苜禾農牧,優質牧草、草種……還真是靠一棵草打出了一片天地!”

    “苜禾農牧別看名聲不顯,但幾次出名都是大事,而且聽說其利潤驚人,悶聲發大財的典型。”

    看到這些評論,徐小雪露出會心一笑。

    但網友們只知道苜禾很牛逼,其實天禾種業也絲毫不輸于苜禾,還有豐凱農機也是國內知名企業……

    對于天禾和苜禾的母公司--嘉禾集團,人們更是知之甚少。

    網上的信息也魚龍混雜,很多網友也是在云里霧里的吃瓜。

    “去年不是說只有1.13億畝后備耕地資源嗎?到底哪個才是準確的啊?”

    “海水稻是種在海里的嗎?還是用海水澆灌?”

    “糧食怎么增加了那么多?”

    類似這樣的言論也不少。

    有很多還可以進行深入挖掘的地方,甚至有沒有可能給嘉禾做一期專訪?

    寒冬寧靜的夜里,徐小雪坐在電腦前,默默的寫著稿件。

    而她只是眾多媒體工作者中的一位,這注定是個不平靜的夜晚。

    ……

    第二天。

    報紙、網絡媒體、地方電視頻道上都多了很多相關報道。

    糧食增產,耕地面積增加的熱度開始上升,人們逐漸開始走出三聚氰胺帶來的白色恐怖。

    這些報道里不乏農民日報,科學技術報等專業的報刊,獲得的信息也更為的權威。

    一經發布,就受到了眾多的關注,隨后又被轉載到了網絡上。

    這些媒體圍繞著具體的地點和農戶做出了詳細的報道。

    直到這時,廣大的社會群眾才了解到已經有很多人通過鹽堿地改良發家致富了。

    “東營農戶高曉霞承包了一千畝鹽堿地,通過一季牧草,一季小麥,只是一年的時間,每畝就能賺兩三百元。”

    “濰坊某農戶,通過大豆和小麥的輪作同樣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蘇省條子泥墾區,今年海水稻試種成功,產量達到了1100斤每畝,明年將大規模推廣……”

    “三聚氰胺爆發,苜蓿走俏,農戶因禍得福,積攢的苜蓿干草在冬天賣出了高價。”

    農民日報等也對糧食增產,耕地增加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然而,群眾的關注點并不在這上面。

    致富經為什么有那么多受眾?

    就是因為人們對發家致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農業致富的門檻又好像很低。

    別人能行,我為什么不行。

    網絡門戶和媒體也是懂流量的,迅速的捕捉到了人們的關注點。

    開始深入鹽堿地改良的一線收集資料,甚至杜撰發家致富的案例,不斷的刺激著人們的眼球。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周邊地區知道一些情況的人也下定了某種決心。

    外地的也有不少人涌入這片熱土。

    而在這種情況下,一篇以天禾種業和苜禾農牧為視角解讀的文章,迅速的脫穎而出。

    文章來自種業周刊,撰稿人徐小雪-——“糧食增產,耕地面積增加,誰才是最大的贏家?”

    “我國的科技工作者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已積累了眾多的鹽堿地改良措施。”

    “但濱海鹽堿地能獲得如此迅速的突破,其最大的功臣卻是來自于一種牧草種子--苜禾1號。”

    “來自于苜禾農牧,其優質苜蓿暢銷海內外,也是此前贏得國民口碑的河西乳業最主要的牧草供應商。”

    “就是這么一款營養物質豐富的優質牧草種子,其還具有極其強大的‘吃鹽’特性,

    即使是重度鹽堿地,苜禾1號也能較好的萌芽生存,并在一兩年內就將土壤鹽分含量迅速的降低到6‰以下,甚至3‰以下。”

    “而這款種子的市面售價高達500元/斤,按2006年的鹽堿地改良數據推算,苜禾農牧一年的種子銷售額就高達八九十億元……”

    “別忘了,苜禾農牧的牧草業務也大量出口,曾有公開報道,苜禾和島國就簽訂過10億元以上的訂單。”

    “苜禾農牧通過苜禾1號推動了濱海鹽堿地的改良,也促進了農田土壤培肥,為國家增加了大量耕地。”

    “同時,也在這一年中,獲取了巨額的利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