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老板,第一批繁殖的赤眼蜂要進行首次投放,要去看看嗎?” 徐學農問道,赤眼蜂國內研究多年,屬于較為成熟的天敵昆蟲,因此培育得比較成功。 他早從鵬城回來十多天時間,就是在忙這事兒。 郭陽有些訝然的抬起頭,吃驚于赤眼蜂的培育速度。 將手中關于各地干旱情況的資料放下,郭陽想著去看看也好,順道也看一下旱情情況。 郭陽先來到了天敵工廠。 就建在天禾科學院的大樓里,占了一整層樓,大約有3000㎡,年生產能力在10億頭以上。 這個產能是比較低的。 因為目前更多還是實驗性質。 除了生產,還承擔了天敵昆蟲篩選培育的任務。 赤眼蜂比蜂類較小,成蟲體長不到1mm。 在害蟲爆發期時,投放赤眼蜂,赤眼蜂會將卵產于寄主害蟲卵內。 幼蟲生長發育過程中消耗掉寄主卵內營養,從根源上解決害蟲繁殖速度過快的問題。 其寄主范圍廣泛,在用于玉米螟、水稻螟蟲、甘蔗螟蟲等農業害蟲防治中效果顯著。 國內有許多植保所都對其有所研究,繁殖選育工作持續了數十年。 但仍局限于在現有蜂種中篩選出合適的蜂種。 優勢品系篩選、抗性品系篩選、耐性品系篩選……這種基礎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 比如稻螟赤眼蜂是控制水稻田二化螟的優勢蜂種。 但更進一步的,將各種間的優勢基因進行雜交,培育出對不同害蟲針對性打擊的優勢蜂種,還是空白。 借助天禾這幾年的生物工程積累,天敵中心也將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除了赤眼蜂外,捕食螨蟲也可以投入生產,但草嶺、瓢蟲、黃蜻還在實驗室研究。” “做得很好。” 郭陽對一眾科研人員鼓勵道。 … 每年7月,是玉米螟高發期。 仲夏時節,在金塔的制種玉米田里,玉米秸稈挺拔高聳。 茂盛的玉米林下,翻開玉米田的土壤,發達的根系牢牢扎根于土壤,不斷的汲取養分。 但今天的主角卻不是眾人熟知的肥沃土壤。 市農科院植保所受邀而來的幾名技術專家,望著兩架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投下一顆顆乒乓球大小的彈丸。 心緒略顯復雜。 小小彈丸里面裝的才是今天的主角--赤眼蜂寄生卵。 它們將快速孵化、出蜂,然后準確找到玉米螟卵,圍殲玉米螟。 天禾的設備手段和技術手段都越來越先進了。 “王主任,赤眼蜂真能消滅玉米螟嗎?” “沒問題的,再說了,這可是天禾的玉米制種田,這玉米,這長勢,今年只要水保住了,想不豐收都難。” “拿這么大片制種田做試驗,也就天禾有這種底氣了。” 另一邊,天禾的生產老總嚴群也充滿了擔心,連連追問著徐學農。 “徐主任,這一連片有接近一萬多畝地,如果防不住玉米螟,今年可就損失慘重咯。” “防治效果應該不會差的。” 徐學農胸有成竹的走進邊緣的玉米地找了會兒,隨后揮了揮手。 眾人圍了上去。 只見徐學農手指輕輕掰開玉米葉片,露出黑色的斑點物質。 “這是一個新鮮玉米螟產的卵塊,產卵在兩天之內。” “赤眼蜂放蜂之后,兩天內出蜂找到新鮮的玉米螟卵塊,把卵產到玉米螟的卵塊之中,以卵治卵,進而達到生物防治效果。” “這只是第一次放蜂,間隔五天還會放一次,連續放三次。” “最近是玉米螟產卵高峰期,‘淹沒式’釋放赤眼蜂,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是最好的。” “尤其是對于取食位置隱蔽的鉆蛀性害蟲,赤眼蜂比噴灑農藥強多了。” “這樣也能提高玉米的品質。” 有負責田間管理的技術人員說道:“這是制種田,對玉米品質的要求不高,如果是鮮食玉米就好了。” 在一旁聽著的郭陽留意了下,鮮食玉米,有機會可以試一下。 徐學農也愣了愣,這塊制種田本就是天禾用來支持天敵中心的。 好在嚴群解了圍。 “少用點農藥,減少對土地的污染也是一樁好事,這塊地可是難得的好土。” 這塊地經過苜禾1號幾年的改善,肥沃程度已然超出了嚴群的想象。 做了幾十年制種,就沒見過長勢這么健壯的玉米。 如果不是干旱埋上了一層陰霾,今年的畝產量該能達到多少? 嚴群又看向植保所的王主任,“王主任,這種生態防治技術可要大力推廣啊!” “技術是極好的。”王主任也如沐春風的笑了笑,問道:“不知一畝地要投入多少成本?” 郭陽等人也好奇的看向徐學農。 “成本應該是遠低于化學防治的。” 徐學農沉吟了會兒,說道:“每畝放蜂一萬頭,每次兩個放蜂器,三次就是六個。” “如果實現了赤眼蜂規模化生產,每畝放蜂器的成本應該能控制在2.5~3元。” 王主任驚訝的問道:“能有這么低?” 徐學農肯定的點了點頭。 這下就連郭陽和嚴群等人也不禁訝然,用化學農藥的防治成本是多少來著? 一畝至少得幾十元吧! 王主任說道:“如果效果好,投入產出比高,市里肯定會帶頭大力推廣。” “那王主任幾天后再來看看。” “肯定要來。”王主任想了想,說道:“下次放蜂,我帶上市里的記者,徐主任可得麻煩你做個采訪。” “好。” … “每畝成本真不到3元?” “3元已經很高了,我還算上了利潤,實際成本不到一半,如果不用蜂球采用蜂卡,每畝成本可能就五六毛。” 這一下就給郭陽干沉默了。 看起來老實本分的徐學農,原來也這么心機,知道當著植保所的面,把價格說高點。 “那效果呢?” 徐學農看了眼嚴群,說道:“見效慢,而且很講究放蜂條件,效果也肯定比不上化學農藥。” 眼見嚴群有變臉的趨勢,徐學農補充道:“但投入產出比很高。” 嚴群問道:“意思是還是會減產是吧?” “老嚴,別糾結這些。”郭陽看了看車窗外炙熱的陽光,說道:“今年天旱,減產是必然的了,能多提供點實驗價值也是好的。” “唉,已經快一個月沒下雨了。” 徐學農說道:“后天就可以來看看投放效果,這種天氣,應該是沒問題的。” … 又是連著兩天的大太陽。 燥熱的溫度讓基層員工叫苦連天,郭陽下了兩天鄉,也感覺不好受。 只要一下車,要不了十分鐘,就渾身濕漉漉的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