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沒有啊。” 郭陽總感覺怪怪的,川省的業務量相對不大,也挺順,他一般很少關注。 “領導你那邊收到什么風聲了嗎?” “等我過來說。” 路上,秦立軍在猶豫要不要實話實說。 以嘉禾對生物能源產業的重視,攀西地區肯定能引起重視,但如果真摻和,又可能會影響到省里的投資。 “領導,到了。” 司機的提醒讓秦立軍回過神來,汽車正好停在‘禾’字型屋頂農場前面的廣場上。 屋頂農場上的繽紛色彩吸引了秦立軍的目光,整理了下衣服,便下了車。 沿著臺階漫步而上,階梯狀的農田格子里,各種農作物千奇百怪,黃的、綠的、紅的、粉的、藍的,許多都是沒有見過的新鮮玩意。 但搭配下來的視覺效果還是不錯的。 等走到屋頂農場頂端時,也就是‘禾’字的中心點,整個廣袤的戈壁都一覽無余。 黃澄澄的沙棘果在逐漸蕭瑟的季節里格外耀眼。 “哎,領導,我來遲了。” 郭陽從另一頭的臺階上小跑了上來,動作輕快,面不紅,氣不喘。 “果然還是年輕人身體好,我這慢慢爬上來,都有點喘氣了。” “我看領導你這身體好著呢。” 寒暄了兩句,郭陽說起了正事,“老撾那邊二把手這個月可能會來嘉禾考察,還需要市里和省里支持下。” “這沒問題。”秦立軍打趣道:“省里也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 合著出國投資是一點意見都沒有問題是吧,郭陽在心里吐槽了句,又想起電話里提及的川省。 “川省那邊有什么消息嗎?” 看著嘉禾繁華的總部,以及這座逐漸成型的屋頂農場,不遠處還有規劃建設中的嘉禾酒店。 心中的疑慮和擔憂已消失無影,秦立軍笑道:“郭總在南方的手筆太大,攀西那邊也想分一杯羹。” “麻風樹?”郭陽迅速琢磨了一陣,“嘉禾還真對那邊有些想法,攀西的干熱河谷挺適合麻風樹種植。” “想好了,嘉禾真想去接盤?” 郭陽搖了搖頭,“嘉禾肯定得自己干,別人玩爛的看不上。” “噢,那沒事了。” 郭陽又緊追著問了幾句,得知了是涼山在聯系,具體的麻風樹基地地點在會理,就更沒興趣了。 那邊少數民族居多,一個縣能有二三十個民族,最重要的是投資環境堪憂。 對各項政策補貼嘉禾并不在意,有也只能算是錦上添。 他真正感興趣的是攀枝,全國唯一以命名的城市,金沙江、雅礱江在此交匯。 全王生物前兩年在攀枝收購了一個小型的印楝樹基地,大約500畝,今年已經掛果。 目前在進行生物農藥和醫藥上的深度研發。 以目前500畝印楝樹的原料規模,是遠遠滿足不了全王未來的需求。 放眼全國,云省、瓊省、粵省等地全加起來,印楝樹種植規模也不過約14萬畝。 攀枝和云省楚雄交界。 周邊的金沙江、紅河河谷,以及怒江、瀾滄江、南定河、瑞麗江等河谷都是印楝樹和麻風樹的適宜種植地。 在干熱河谷地區,極易水土流失,一般的樹種也很難存活。 但印楝樹和麻風樹卻極其適宜這種環境。 而全王也一直有意擴大印楝樹基地,對周邊地區的投資環境考察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荒山荒地、退耕地,各種情況都比較熟稔了。 攀西的麻風樹能源林,連寧小婧都清楚是什么鬼樣子,郭陽怎么可能不清楚。 想坑他,沒門。 陪著秦立軍在屋頂農場散步,累了就在石凳上坐坐,體會建筑里的田園野趣。 直到要下班時,秦立軍才起身,“走了,以后沒事就常來你這兒看看也不錯,離市政大樓也近。” “歡迎領導前來摸魚。” “你這兒哪來的魚?”秦立軍感覺怪怪的,“還是這又是什么網絡熱詞?” “(⊙o⊙)…” “那坡下面有個水池。”郭陽指了指,笑道:“趕明天,我就讓人放點魚進去,或者搞點海產也行。” 那水池一是用來積蓄雨水,二是從頂部的灌溉用水也會往下滲,是水源循環利用的一個環節。 養魚和海產估計夠嗆。 不過也就郭陽一句話的事。 秦立軍笑罵道:“嘿,鬼點子真多,你小子還真是個人才。” … 川省,涼山。 千里涼山,山高谷深。 州內70%的耕地都集中在高海拔的半山地區,土地貧瘠,農民增收困難。 而馬鈴薯是州內第一大糧食作物,無論是產量還是播種面積都是第一位。 李德明帶了兩個人,費了老鼻子勁,天亮從會理開車出發,天黑了還沒走到一半,只能休息一夜再趕路。 直到第三天才在昭覺一個鄉里的馬鈴薯現場會上見到了向天山。 他沒想到向天山住在昭覺。 和會理相距兩三百公里,路全在山里,翻過一座山,還有一座山,開車兩三天下來,人都散架了。 難以想象,當初向天山是怎么來去會理的。 就為了親眼看一看麻風樹長什么樣子,一來一回起碼得五六天時間吧。 向天山那老頭在忙,李德明不好打擾,也只能跟著看了起來。 現場會來了不少人,有農民,有鄉鎮,有其他區縣,有州里的記者。 但這會兒現場的主角卻是涼山人離不開的小小土豆。 青山綠水金土豆! 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一粒粒金黃、圓滾的土豆被飛快地翻出土壤,鋪滿田地。 村民緊隨其后,將翻掘出來的土豆撿拾、去泥、裝筐…… 而一旁的向天山還在向領導和村民們普及脫毒種薯,以及配套技術。 “以前種馬鈴薯太隨意了,密度低、排水差。” “經過實地調研,以及參考隴省定西的成功經驗,我們推出了雙行高廂錯窩壟作技術。” “每窩能種4400窩馬鈴薯,加上多施農家肥、有機肥和磷鉀肥,每畝產量普遍能達到5000余斤。” 此話一出,現場都安靜了幾分。 高產5000斤并不奇怪,州里研究院采用原種的試驗田也能做到。 但一說到普遍、平均,就沒人能夠達到這個要求。 而且這不是原種,以1級種和2級種居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