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三百一十八章 生物能源產業越辯越明-《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2/3)頁

    即使這樣,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尤其春天的霜凍曾讓他驚出一身冷汗,剛栽下去的文冠果很快發出了嫩芽,但霜凍一來,就被凍掉。

    然而,很快新芽又發出了,并且長勢越來越好。

    大半年的時間,春天栽下去的苗不僅長到了一米五以上,解除封印的主根更是拼命的往地下鉆。

    這讓第一批文冠果在夏天的時候就開出了繁,但為了樹的長勢,又主動將疏掉。

    即使這樣,秋日里的文冠果園依然枝繁葉茂,與新栽下去的幼苗‘光桿桿’的園區形成鮮明對比!

    但李永才卻對‘光桿桿’充滿了信心!

    這樣的例子除了李永才,在河西走廊和隴東各地隨處可見。

    得益于農民工返鄉,有部分年輕人留在了老家。

    這些人也陸續注冊了惠農、微博等平臺賬戶,在上面分享著自己的果園。

    要么光桿桿,要么枝繁葉茂,這才是簡潔、干凈、利落的嘉禾系文冠果園!

    有些果園一看就是異端!

    許多謠言和傳聞紛紛不攻自破!

    但也有人死咬著不放。

    比如寧省一些地區機構堅決不承認自己技術拉胯,也比如環保人士等紅旗河工程反對者仍在挑刺。

    面對一些刻意的刁難,嘉禾生化的副總寧小婧也做了一些劍走偏鋒的回擊。

    “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政府和企業都看好文冠果產業,目標很遠大,投資也巨大,但卻對文冠果種苗和技術一竅不通,最后掉進了農業這個大坑里。

    農業實際上世界上最簡單的行業,又是最難的行業。說它簡單似乎人人都會種地,說它難就在如果沒有社會大眾的經驗積累,從零起步誰也不會種地。”

    “文冠果是一個古老的樹種,但卻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專家和書本上有許多錯誤的地方。”

    “寧省石嘴山幾十萬畝文冠果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請那些沒有任何種植實踐經驗的教授做指導,

    二是太摳門,無論是進種子還是買苗子,都找最便宜的買,想想能有什么好結果?

    等他們發現種子不出芽,苗子不長葉的時候已經晚了。

    正是由于種植文冠果全軍覆沒,寧省才得出了不適宜文冠果生長的結論。”

    這樣的發言,引起了一些地方的不滿,紛紛在報紙上,乃至微博上注冊官號和嘉禾生化針鋒相對。

    寧省地方機構被揭了痛處,直接就開始明嘲暗諷。

    “老百姓傳言,文冠果是神樹,只有菩薩才能栽活,而嘉禾無非是想賣種子種苗,收割投資者。

    正如其新成立的五畝換大奔欄目,對自家的品種大吹特吹,一株蘋果種苗卻賣到了50元,十數倍于市場價,這不是智商稅是什么?”

    不止寧省,連蒙省、遼省、冀省、晉省等過去幾十年反復發展文冠果產業的地區都加入了這場大討論。

    只是其余更加溫和理性。

    蒙省通遼說:“通遼地區文冠果種子產量曾居全國第一,但產量仍然不能滿足規模化發展的要求,尤其是極低的單產,更是讓文冠果的經濟效益遠遠比不上畜牧和糧食。”冀省說:“文冠果耐旱耐耐鹽堿耐寒等特性讓它可以在極端環境下成長,生態效益極佳。

    但千一果的低產性,讓原料難成規模,以該樹種子作為原料生產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遼省:“在這個風云激蕩的經濟社會中,文冠果確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產業,但縱觀全國文冠果產業的發展卻步履維艱,難如人意。

    許多集團公司、上市公司、大公司都紛至沓來,但套項目的多,干實體的少,失敗的多,成功者少,實實在在做產業,且能干出一些成績者更是寥寥無幾。

    的確,文冠果是神樹,能夠栽活文冠果者,不是高僧就是大德之人。

    若嘉禾的文冠果真能做出成績,這將造福整個社會,其就是大德之人!”

    隴省:“隴省有兩棵人工栽種的百年文冠果樹,一棵在蘭市,一棵在靖遠,這個春天,它們都發了新芽。”

    寧省:意思是你們都種活了,只有我全軍覆沒唄?

    其余人:要不你退群吧!

    …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有了諸多切身參與者入場討論,許多普通人,以及關注著相關產業的投資者也了解了產業背后的神秘面紗。

    過往的文冠果產業為什么失敗?

    難在哪里?

    嘉禾哪來的信心?

    為什么能源林能支撐紅旗河工程的建設?

    一個個問題的都逐漸的能在網絡上找到答案。

    除了針鋒相對,也有諸多院校和地方站出來聲援嘉禾生化,為嘉禾的文冠果品種--金螺背書。

    其中,京城林業大學的蘇淑釵教授一針見血,其發言獲得了最多的評論和轉發。

    “一開始,我也是不看好嘉禾的生物能源戰略,但在這半年里,我的觀點發生了180°大轉彎。”

    “嘉禾孤注一擲押注能源林的消息,在學術界早已不是秘密,許多人為此爭論不休,但也有許多像我這樣親身去體驗考察的。

    年初,我和團隊成員應華夏農大團隊的邀請,駕車從白銀shi景泰出發,開啟了隴省文冠果之旅。

    穿城越縣,走村入戶,歷時一個月,行程萬里,走過了冰天雪地,荒漠戈壁,足跡遍布河西走廊。

    這里的人對能源林的熱情超乎想象。

    直到完整的了解了嘉禾規劃和實施的文冠果產業體系后,我們才意識到,這次真可能要成了。

    文冠果產業,這項幾代人傾注了心血、寄予了厚望的產業,過去卻一直走在幾乎致命的彎路上--原生實種苗。

    這直接導致了‘千一果’成為了一直難以跨越的難關。

    我看過很多文冠果林,其中7年生樹,管理尚可的,種子畝產量也就8斤,按照這測算,如果管理比較到位,需要21年才能收回成本。

    以前基層就是埋頭種樹,研究工作也都是研究生態林或植物學方面的專家在做。

    但卻少有果樹方面的專家在研究如何讓文冠果多結果,僅有的也選擇的是嫁接優株苗的研究方向。

    但,文冠果屬于異授粉,后代都是雜合體,變異系數比較大,優株比例非常低。

    通俗點說,即便用優株的種子進行繁殖,可能一萬粒種子能出一棵優樹。因此,就算未來有了良種,但受限于母株有限,嫁接速度也太慢,也難以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生產。

    然而,嘉禾的金螺似乎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按嘉禾的介紹,金螺的種子產量高達200斤/畝!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產量!

    如何培育出這個品種的是嘉禾的商業機密,我們不得而知。

    但金螺可以組培繁育卻不是秘密。

    對文冠果的組培技術,相關企業和科研單位的研究已經有些年份,但仍處于初級階段。

    因為文冠果多是無患子科植物,有組培繁殖系數低、生根難等等問題。

    然而,金螺卻從品種的生理特性上解決了這一系列難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