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糧食產量的統計數據未出,并不代表著束手無策。 嘉禾手里不缺武器。 大豆逆襲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僅進口大豆消失無影蹤,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日益增強。 六年前,國產大豆加工行業遭受重創,出現全行業虧損,民營企業資不抵債。 還有眾多企業在生死存亡邊緣痛苦煎熬。 大豆危機也蔓延向產業上游,農戶紛紛棄豆種糧。 初步形成了‘南美種大豆、華夏用大豆、美利堅賣大豆并決定價格’的扭曲格局。 我國大豆轉向依賴從國際糧商進口。 但在危機之下,國產大豆卻從種子上開始脫胎換骨。 從濱海鹽堿地,到東北主產區,再到西北的全新產區,國產大豆在短短幾年內走出了一條逆襲之路! 大力發展大豆種業,改善大豆種植區土壤環境,隨之大豆產量大幅提高。 國產大豆的競爭力足以與進口大豆抗衡,農戶大豆種植熱情提高,讓國產大豆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循環。 并在今年,徹底的將轉基因大豆趕出了國門。 甚至猶有余力出口。 這是讓人驚嘆的逆襲史。 有關大豆的逆襲史開始在各大平臺和傳統媒體上迅速傳播。 沒人能否認這件事。 國產大豆去年的年產量就達到了5000萬噸。 今年大豆消費量繼續增長,但玉米改種大豆的面積,不僅覆蓋了需求增長,還有余力出口。 國內許多被采訪的糧油人士一度很尷尬,因為他們不少人在國產大豆逆襲前期選擇了擁抱進口大豆。 最終導致兩頭挨打。 只有九三糧油的薛禮強,在記者面前大談特談。 “一直以來,九三糧油都是國產大豆最堅定的守護者! 在最艱難的時候,只有高寒地區的農戶因為沒得選,只能種大豆,靠著國儲收購價勉強支撐。 但對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而言這就是災難,當時,九三糧油加工一噸虧數百元。 好在,天禾在大豆育種上實現了技術突破,結合土地改良,讓國產大豆單產追上并大幅反超進口大豆! 如今,東北的黑土地上,大豆的種植面積連年增長,單產記錄不斷提升,國產大豆產業已經振興!” 過去幾年國內的食用油價格一直偏低,但最近一年也上漲了不少啊! 是不是即將減產的緣故啊? 但大豆的逆襲讓人們看清了事實,大豆產業已不是吳下阿蒙,食用油漲價和糧食危機扯不上關系。 純粹就是前幾年國產大豆向洋大豆發起了反攻,同樣以價格戰的方式將洋大豆趕出了國門。 現在食用油漲價,只是國產大豆已取得了全面勝利,恢復正常價格罷了! 許多人一想,前兩年的食用油價格確實很低。 除了大豆,在小麥、水稻、玉米上,嘉禾也拿出了諸多案例,增產豐產的案例。 而且是以一個縣城,一座城市,乃至一個省一個地區為視角進行分析。 濱海鹽堿地的開發,不知不覺間又取得了不為人知的成績。 在魯省、蘇省等地,經過兩三年圍墾、種植苜蓿等綠肥降鹽堿等等工序,耕地面積再次出現了上漲。 同時,原本很多板結的鹽堿地、低產田,也在一年年的被苜蓿、大豆、狼尾草所改良。 荒堿地開發、中低產改造……千萬畝鹽堿荒灘變良田。 來自東營墾利的一名鹽堿地研究員語氣中彰顯了滿滿的自信。 “給我一片鹽堿地,還你一片高產田!” 也有人以豫省的一位農民為視角,講述了豫省開封八年間的糧食產量‘四連躍’。 畫面一展開,黃澄澄的玉米顆粒飽滿,七八輛大型玉米收割機在玉米地里盡情馳騁,顆粒歸倉。 良種配良田,良田配良技,開封的玉米平均畝產已然沖向了2000斤的大關。 是為: “從一塊田看豐收的底氣。” 最后,則是休耕。 休耕,指暫停土地上的耕作活動,讓土地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從而恢復并增強土壤肥力。 就像給土地一段睡眠期一樣,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撂荒,而是會生長自然草本植物。 這些草本植物會從土壤中汲取一定量的有機質,同時,也會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機質。 但這些有機質最后都會以腐殖質的形式將其積累的有機質全部返還給土壤。 仔細看,就會發現草本植物多返了一份有機質給土壤,實現了土壤肥力的自然恢復與增強。 這就是休耕增強土壤肥力的基層邏輯。 在大范圍的宣傳下,許多人認識到了休耕的好處。 如果糧食產量足夠,休耕確實才符合可持續發展觀。 然而,種子和農化企業不爽了。 幾個意思? 怎么風向一下子變了。 魔都的一棟寫字樓里,某個茶水間里傳出來一聲 “臥艸,怎么又開始跌了!” “看股票啊,喲,還是種業股,還真是罕見,這年頭誰買種業股啊!” 錢惜文看著綠油油的股票,又回頭看了看圍觀的同事蘇安,說:“咋的,農業股就不能買啊!” 蘇安手里抱著保溫杯,搖了搖頭,道:“農業股很難有大行情。” “為什么,國家不是很重視農業的發展嗎?”錢惜文不解的問道,他也是最近才接觸的炒股。 看網上有關農業的話題熱度大,便選擇了農業股。 “行業地位日益突出,但是業績平平,自然股價平平,國內上市的農業股都這個吊樣。”蘇安笑道。 其語氣里充滿了對農業股的不屑,農業股是a股市場里幾乎被遺忘的一族。 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農業類上市公司業績一般。 錢惜文不解的說道:“我看國內農業近年來發展的挺好的呀! 優良品種越來越多,糧食單產越來越高,玉米早就在出口,連最慘的大豆在今年也不僅實現了自給,還有余力對外出口了一百多萬噸,業績應該會起來的吧!” 蘇安說:“這和種業股有什么關系?” “糧食增產和種業沒關系?” 錢惜文用狐疑的眼神打量著蘇安,“你到底懂不懂啊,這是常識好吧。” “哎呀,怎么給你說呢。”蘇安大感傷腦筋,得,又有新韭菜入市了。 想了會兒,他把保溫杯放在茶桌上,也坐了下來,說:“今兒就和你說道說道,想當年我也看好種業股,但,哎,連續幾年,大部分時間里都是默默無聞。” 錢惜文訝然,“蘇哥,你也買過種業股?” “嗯吶,登海種業、隆平高科都買過。”蘇安搖了搖頭,“但早就割肉離場了,哥給你說,及時止損離場吧,農業股碰不得。” 錢惜文不解,“怎么會呢?業績總有好起來的時候吧?” “難咯,炒股炒的就是預期,但農業股全都缺乏想象空間。 農業類上市公司,無論是種業,還是農業資料、動物疫苗、農業流通等子行業,至今沒有一個在國際上叫得響的。 唯一一個叫得響的企業,至今沒有上市的意愿,反而壓得一眾上市企業喘不過氣來。” 蘇安娓娓道來,說出了近些年農業股尤其是種業股的辛酸。 他曾經也是一名抱有信仰的農業股股民,還特意學習了巴菲特的理念,信仰價值投資。 也相信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的華夏,必然會誕生優質的農業股。 被稱為農業芯片的種子又首當其沖,所以他分散購買了當年的龍頭股隆平高科、敦煌種業、登海種業、萬向德農等。 然而,等了幾年,隆平高科被爆出丑聞,又無心主業,反而在房地產上有聲有色,股價只能說勉勉強強。 但沒有房地產拉業績的敦煌種業、登海種業等卻一步步走向了泥潭。 次次發業績公告,次次都是預減,公司股價一路下跌,綿綿無絕期。 但明明國內農業發展日新月異,捷報連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