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禍不單行-《今天開始做項羽》
第(2/3)頁
這可不是作者在這瞎編,和親和賠款都有明確記載,割地雖然沒有直接記載在史書上,但是咱們看漢初的地圖就會發(fā)現(xiàn)漢朝初期的地盤要比秦朝小了一大塊。
雖說是劉邦與項羽大戰(zhàn)的時候,匈奴從劉邦手中搶去的,但以漢朝的能力完全可以奪回,只需拿出打項羽或者異姓王一半的勁頭就行了,失去領土不奪回默認給匈奴就是一種變向的割地。
現(xiàn)在的百度百科,其中有些內(nèi)容真的不能太相信,尤其是關于劉邦的內(nèi)容,又以百科ta說中的解釋最為無恥。
比如白登之圍詞條中寫道‘漢軍在被圍了七天后,糧食也快吃完了,饑寒交迫,危在旦夕。陳平看到冒頓單于對新得的閼氏十分寵愛,朝夕不離。這次在山下扎營,經(jīng)常和閼氏一起騎馬出出進進,淺笑低語,情深意篤。于是陳平向劉邦獻計,想從閼氏身上打主意。劉邦采用陳平之計,派遣使臣,乘霧下山向閼氏獻上了許多的金銀珠寶。’
且不說陳平眼神怎么那么好,難道劉邦的使者帶著財寶下山去賄賂冒頓的老婆,冒頓會不知道嗎?
當然,閼氏游說冒頓說的那句‘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只是還不足以讓冒頓就此放過劉邦罷了,漢朝皇帝唾手可得,沒得到足夠的好處,冒頓又怎么可能放過劉邦呢?
百科ta說里有篇文章說白登之圍匈奴之所以退兵,是因為漢軍在無糧的情況下,幾千人英勇抵擋數(shù)萬匈奴大軍,讓匈奴打不上山,最后周勃的援軍趕到,匈奴不得不撤軍。
老酒查了《漢書高帝紀》、《漢書周勃陳平傳》、《前漢紀》、《史記匈奴列傳》、《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劉儆列傳》、《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等等資料,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
在這些與白登之圍相關人物的記載中,只有《史記匈奴列傳》一篇之中比較詳細的記載了白登之圍的經(jīng)過,其余所有相關記載都是一筆帶過,甚至周勃的傳記中一句都沒提白登之圍。全都記載的是因為陳平的計策,劉邦才脫險的,根本就沒提援兵的功勞。
相關記載中最神秘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其計秘,世莫得聞。’
陳平到底給劉邦出了什么秘計如此見不得人?史官們寫都不敢往上寫?
最有可能的就是交易,無非是和親賠款割地這類不平等條約罷了,匈奴既然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殺劉邦呢?自然要放他離開了,這才是劉邦脫困的真正原因。
很有可能白登之圍劉季敗的很難看,在白登山上幾乎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只不過冒頓給劉季留了面子,一切盡在掌握之后,并沒有下達最后進攻滅殺劉季殘軍的命令。
因為劉季死或者受辱對冒頓并沒有好處,用包圍圈中的劉季換取想要的一切才是冒頓的打算。
外面周勃的援軍不是打不進來,而是根本就不敢打,一來劉季都已經(jīng)成了人質(zhì)了,他這邊猛攻,激怒了匈奴,劉季性命不保。
二來,萬一不小心打贏了匈奴救了劉季,功高蓋主,指不定什么時候又要被劉季搞死……
當然也有可能是周勃有了異心,他根本就不想打,等著匈奴殺掉劉季之后再過去給劉季收尸呢。
史書記載,白登之圍的時候,天寒地凍,漢軍不適應寒冷的天氣手指頭都凍傷了,被圍七天七夜斷糧,此種情況下不投降還能有什么辦法呢?
投降就得談判,這時候陳平就發(fā)揮作用了,我猜他除了說和親割地賠款之外,陳平還會說外面的漢軍都不服劉季,都盼著劉季死呢,劉季一死你什么都得不到。
只有在此種情況下,冒頓才有可能偷偷打開包圍圈的一個角放劉季出去,免得被圖謀不軌的漢軍把劉季給殺了。
所以呢,在歷史上被漢朝史官藏著掖著的白登之戰(zhàn),就是劉季一生中最大的污點,光環(huán)碎裂喪權辱國不外如是。
與冒頓相比,劉季完敗,真的是各方面半點優(yōu)勢都沒有,冒頓軍事實力吊打劉季,而心機狠辣這方面,不好意思,冒頓絲毫不遜劉季!
冒頓原本是匈奴太子,只因當時的匈奴實力弱于東胡和月氏,單于頭曼就在閼氏的建議下把冒頓送往月氏為人質(zhì),借此與月氏聯(lián)合抵抗東胡。
然而這位閼氏也是個人才,用了一個連環(huán)計,想害死冒頓,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冒頓的弟弟取代冒頓成為太子,將來繼位單于。
因為當時月氏有意吞并西面的烏孫國,也擔心東面的匈奴會趁機攻擊他們,正好這個時候冒頓作為人質(zhì)被送來了。月氏人自然是喜出望外,想著有匈奴太子為人質(zhì)后方無憂,于是就大舉進攻烏孫。
然后,頭曼閼氏在這個時候提出了她計劃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借著月氏麻痹之機,出兵偷襲月氏,必可一舉建功。
頭曼也是個狠人,果斷在土地和兒子之間選擇了土地,在月氏與烏孫打的不可開交之際出兵偷襲月氏。
月氏自然大怒,當即決定殺死冒頓,但冒頓卻奪了一匹馬單人獨騎殺出月氏,活著回到了匈奴,成為了匈奴人膜拜的勇士。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