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對于王承允而言,改革衛所制,不再設立軍戶,就等于讓他承認他不再合法奴役名下軍戶。 這自然是他不能接受的。 參將張雄也頗為不滿地道:“說到底還是如今陛下想中興,乃至有恢復漢唐一樣的偉業之故。所以才會搞這么一系列的改革。先是奪天下之利,如今就是奪天下之人了。他這是對軍戶只為我們所役使而不滿了!” “你說的沒錯,正因為他想中興,才導致如今遼東那邊祖氏等將門皆被誅了九族,不準他們養寇自重。如今又要改革衛所制,廢軍戶制,連帶著把醫戶、賤籍制這些也廢了,擺明了是想讓更多的人為他的中興大業出力。” 王承允附和起來,就惱怒不已地道:“怎么就攤到這么一位銳意革新的皇帝!垂拱而治,做他的守成之君,不好嗎?!” 一個儒家文明統治的王朝,到中后期,其統治階級整體上是缺乏進取心的,即便是武將也缺乏建功立業的動力。 因為他們的共同身份都是地主。 地主到后期都會缺乏進取的動力。 所以,哪怕是個別皇帝想銳意進取,也會得不到太多支持者。 王承允和張雄現在也這樣的人,他們并不希望皇帝銳意進取,也不希望皇帝去改革,更不關心國家能否中興強盛,乃至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強盛王朝。 他們拒絕改變,只希望過著歲月靜好、富足安寧的生活。 畢竟作為地主,他們不用改變也能獲取到豐富的糧食資源和人力資源。 但天啟和他的朝臣們已經走上了改革變法這一步,那就注定停不下來,因為他們不希望只是擁有一大堆銀子而不能拿銀子換取更多的財富來。 何況,天啟和他的寵臣們現在的確很需要掌控更多人力資源,進而組織人去奪取他們所亟需的糧食和鐵礦。 總之,天啟和他的朝臣們在擁有大量資本后,開始本能的想去利用手中的資本套取更多的利。 這不受他們自己的控制。 所以,在這不久之后,宣府鎮的興和所就因此被更改為興和縣。 而從近衛軍退伍且畢業于武備學堂的哨官楊修春就被從武職轉為文職,開始任興和州知州。 王承允本來是打算在興和守御千戶所千戶出缺后,運作自己弟弟任該千戶所千戶的,而他沒想到,朝廷竟真的不再設衛所,把興和所變成了興和州,還任命了新的知州來。 王承允因而更加不滿,且再次派人請來了張雄,密議道:“如今看來,朝廷是真的要改衛所而廢軍戶,我們難道真的要眼睜睜的看見祖制被壞,軍戶不能為我等邊將役使不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