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除此之外,大明朝廷還因為有大量糧食流入,新增了許多專門用于營造大型工程和大規模災難救濟的糧倉。 陜西此時就新增了幾個由戶部直接管理的大糧倉,從而使得因為大旱產生的新流民不會餓死。 沒辦法,這一歷史時期的陜西干旱的確很嚴重。 一般而言,干旱兩年就算是大災,兩年以上很是罕見。 但偏偏這一時期的大明就遇上了個五年大旱! 而且按照歷史發展,在這以后還會有河南的蝗災,以及黃淮地區的大規模水災以及江南地區的大規模饑荒,和華北地區的大規模鼠疫,接踵而至。 所以,歷史上的崇禎還是挺難的。 因為據考證,歷史上崇禎做皇帝期間,幾乎年年有大災。 故而在災難史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崇禎深淵”。 話轉回來。 所以,這一時期的陜西不大規模爆發農民起義是不可能的,以及后面不出現數十萬流民從賊,也不可能。 另外,這一時期的大明要想自己內部解決民生問題也不可能,就算你鐵血改革,分田分地,但人家老天爺不配合,讓你糧食大減產,你也沒法解決大多數人的吃飯問題。 哪怕天啟也跟崇禎一樣把自己這個皇帝用菜份額減到只有五份菜,然后逼著其他貴族也跟著節儉也不行。 好在這一世,大明在張貴影響下,改變國策,打破儒家道德約束,把天災人禍導致的壓力向外轉移。 把南洋的糧食資源大量運河國內,再加上國內經過內部改革,行政效率和吏治清廉度也都提高不少,所以,就沒有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出現。 只是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還是存在的。 作為一個農耕文明帝國,當這個國家的大多數統治者都是封建地主的時候,他從骨子里還是反對對外轉移矛盾的。 因為這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南洋的糧食資源大量運回國內,避免了陜西的許多百姓賣兒鬻女,也避免了許多百姓通過借高利貸的方式去解決溫飽問題。 所以地主們也就沒法子借著天災兼并田地,享受廉價的勞動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