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等于社會上一下子多出了不少沒有技藝能力的無業無用之人。 而這自然就需要朝廷來解決了。 朝廷必須把這些從權貴官僚家出來的無用無業之人,變成有用之人;也要讓這些人從只會服侍老爺公子小姐,變成能為整個社稷蒼生服務,至少會靠自己的雙手過上正常的生活。 “要讓這些從權貴官僚家出來的無用無業之人變成對社會有用之人,自然只能先辦校,因材施教,且還要對其進行思想改造。” “故以鄙人之見,民部這邊得先用一筆惠民庫里的錢興建起若干專科類的學校,如教農耕之農校,教百工之工校,教文之文校,教武之武校等等。” 張貴則因此在制策司提起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想法。 陳子壯言道:“辦校倒是必要的事,只是在哪里辦校?” “以及需要考慮到這里面涉及到的一個是否公正的問題!” “天下權貴官僚家的子弟與天下正經出身的子弟,進官學讀書,尚且要考試,為何這些奴仆出身的漢人就可以直接入官辦專科類學校讀書,且等著被培養出來,分派于各處做事?天下人只怕要問‘憑什么’三個字。” 張貴聽后言道:“選好了在哪里辦校,其實就解決了是否公正的問題。” “以鄙人之見,完全可以把這些專科類官學設在窮鄉僻壤、偏僻荒蕪之地,尤其是關外一些地方,可以借此機會興辦一些農耕類和醫護類官學,借著辦校的名義,增加在關外的人口。” “同時,也不只是招收奴仆們,而是全天下的漢人皆可報名去讀,只是家境尚好又不是到了山窮水盡地步的普通漢人而言,肯定不會愿意去什么窮鄉僻壤之地讀書,唯有這些剛出府的奴仆們,他們除了被朝廷安排到這些地方去接受培訓,還能有什么別的出路?” “也不一定會全如國舅爺所想,天下沒有出路的漢人會真的愿意去關外接受培訓,過正常人的生活,立一份事業,且娶妻生子。” “只怕,會如之前哪怕有許多無地百姓愿意去被朝廷派到海外去分田分地,但總有那么一批寧天天受救濟吃粥度日寧當乞丐討口要飯也不愿背井離鄉一樣的百姓一樣,這些在大戶家早已只習慣服侍人不習慣勞作的奴仆們,只怕會拒絕勞作,拒絕學習。” “或許,他們寧肯繼續投到別的大戶人家為奴,去寺廟當和尚,乃至寧肯自閹入宮,也不會選擇去做一個靠自己雙手正正經經立業立家的人。” 袁可立給張貴潑了一盆冷水,而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畢竟袁可立作為歸德大族子弟,對大戶人家的奴仆們還是很了解的。 張貴沉吟了一會兒,道:“真想要當乞丐,想不勞而獲,甚至尊嚴都可以不要,那也沒辦法。但這些人最好別犯罪,只要犯罪就得流放,流放到關外去當他們的乞丐。” “也只能如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