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范文程苦笑了一下,接著就感嘆道:“如果大清在天啟二年后局勢沒有大壞該多好,或許現在我大清已經入關數次,讓他明廷哀鴻遍野了!他明國哪里會有如今之盛況!真正是天道逆轉啊,早就該進入暮氣之時的大明竟又泛發了生機,這一切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皆因明廷摒棄了儒學治國之法!” “王爺,非奴才妄言,如今這明國能夠擺脫將惰吏貪的局面,皆在于他們的皇帝一不循祖制,二不崇道德,三不懼人言;甚至還反其道而行之,動輒改制不說,選官只重其能,任由人言而不屑,還放任大肆攻訐圣人之言流傳。” “結果,也正因為此,這明國還真的就吏不敢貪,將不敢懶了;更重要的是,奴才通過他們自己官辦的報刊閱覽發現,這明國如今是舉國上下,都在積極革新,還提倡什么實事求是,而不迂腐拘泥。各類雜學,如算數這些竟又列入了科舉之中。” 清廷國史院大學士,同時也是滿洲貴族里漢化比較徹底的瓜爾佳·剛林,此時也因為在得知明國不肯談和后,而對輔政王濟爾哈朗說起了明國為何突然擺脫暮氣的原因來。 同樣已接觸不少漢文化的濟爾哈朗聽后也頷首道:“如果漢人們不再以儒學為尊。我們這些少數族裔要想入主中原,使天下漢人為我滿洲統御,就沒有任何希望了。” “王爺說的是,如果漢人不信儒學,就無法造其呆氣,無法使其愚昧迂腐,乃至使其麻木懦弱。我們愿意信儒學,不也是為了將來,能夠更好的利用儒學來拉攏漢人士大夫,進而占據整個漢家天下嘛!” “可現在,人家漢人自己都不再獨尊儒學,我們又何必再推崇呢,不如也趁此機會改革,推崇實學,提高工匠地位,專研技藝。” 剛林這時建言道。 濟爾哈朗聽后沒有直接回應剛林的建言,而是問道:“你說這明國會不會在將來換了一任或幾任皇帝后,還是會重拾儒學之至尊地位,以儒學,尤其是理學為官學,繼續貶抑百家?” 剛林聽后想了想:“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明國改科舉之制還沒多久,遺老遺少還是有不少的,所謂提倡漢人至上之言也沒幾年,不排除將來,漢人啟蒙依舊會重《三字經》,讀書依舊只推四書五經與程朱之學,治國仍舊循周禮與祖制。” “但現在不確定的是,我大清能不能等到那一刻,畢竟以明國現在的實力,要想滅我大清,已不是什么艱難的事。” “那就請降!” “我們主動去國號,不再稱帝,愿繼續歸附明廷,只求如以前一樣留一建州指揮使司,我大清皇帝愿從此以建州指揮使司指揮使之職,為大明世鎮建州!且愿意聽從大明皇帝調度,為大明皇帝征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