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為何配合鄭和下西洋,先帝爺下令在江浙、福建、廣東、湖北一帶造船,并在全國范圍擴大瓷器、絲綢、茶葉等出口貨物的生產,同時,借大航海之機實施永樂盛世,開始編纂《永樂大典》,疏浚京杭大運河!” “正因為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大明迅速實現了復興,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支撐起一個前無古人的大航海事業!” “恂如,你聽明白了嗎?” 朱高煦看向了一旁的周忱,后者當即點了點頭。 “陛下,臣明白了?!? “現如今我大明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通過在江南一帶開辦工廠,興辦工商業,擴大瓷器、絲綢、茶葉等大明國貨的生產,借助如今的遠洋貿易,拉動我大明國內的經濟發展!” 經過這么多年的治政經驗,加上朱高煦的悉心培養,周忱這位南京戶部尚書,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周忱了。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周忱,比之戶部尚書夏元吉,還要優秀不少,原因就在于時代的局限性! 戶部尚書夏元吉是大明王朝土生土長的財稅專家,從洪武朝作為戶部主事時,夏元吉就開始協助管理大明帝國這個堪稱龐大的財政實體,被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親口稱贊“曹務叢勝,處之悉有條理”。 加上夏原吉本身就能力出眾,很快就熟悉了大明王朝的財政運轉模式,所以他對于大明錢糧一事,無疑最具有發言權。 這樣的帝國精英官僚,無疑是具備豐富的財政管理與實踐經驗的。 而后永樂年間發生的各項大政,也都足以證明,夏元吉就是這么一個頂尖的國士。 永樂皇帝一生文治武功,編纂《永樂大典》,營建北京帝都并且遷都,疏浚南北大運河,派遣鄭和下西洋,御駕親征六飛五渡…… 這哪一項國策不得耗費無數的錢糧,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 隨便從這些國策里面拎出來一項,放到其他朝代去,只怕某位帝王都要窮極一生才有可能完成! 但是永樂皇帝偏偏就做到了,而且還玩在永樂一朝就完成了這些大項目! 為什么? 因為永樂皇帝背后站著一個夏元吉啊! 如果不是夏元吉一直在為永樂朝廷統籌錢糧,只怕大明王朝早就分崩離析轟然崩塌了,永樂皇帝也會成為“隋煬帝第二”,落得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罵名! 夏元吉之才,無愧國士之名。 但是問題在于,夏元吉終究是老了,讀了一輩子的圣賢書,思想固化難以接受新理念,所以朱高煦很難將他所知道的那些經濟知識傳授給夏元吉,人家也根本不會聽他的。 所以朱高煦選擇了一個全新的目標,那就是周忱周恂如!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