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高句麗(四)-《重生北魏末年》
第(1/3)頁
遼東城陷落,意味著齊軍在遼東站穩腳跟。
段韶稍作休整,本欲留下高孝瑜鎮守遼東城,接應后方糧草。
但高孝瑜執意要跟隨段韶東出,段韶只得留下行軍長史崔季舒,負責后勤供應,由大將皮景和主持城防。
隨即親率主力,兵發鴨綠江畔。
昭德十三年(公元560年)三月初四,兩軍隔鴨綠江對峙。
河西齊營,有戰兵十萬,府兵八萬,余眾或死傷于遼東城下,或跟隨崔季舒、皮景和守衛遼東城。
東側的高句麗可謂是傾全國之兵,有將士近三十萬。
高句麗人之所以冒險出城迎擊,阻敵于鴨綠江西側,更重要的是齊軍出征的時機。
此時正值春耕,若是放任齊軍長驅直入,圍困平壤,必然會引發一場大饑荒。
高句麗以唇亡齒寒的典故,暫時穩住了南方的新羅與百濟。
東、北二部則只留下少量將士,防守城池,主力盡數調來了鴨綠江岸。
然而高句麗傾全國之兵御敵,其中不僅有其余四部的將士,更有細群氏的軍隊。
原來細群氏遵照高澄的安排,以‘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為由,主動與鹿群氏和解,選擇共抗齊朝侵略軍。
細群氏在當年的王位爭奪戰中失敗后,就一直在地方發展自己的武裝,其實力不容小覷。
鹿群氏不疑有詐,畢竟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彼此放下多年的積怨,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對峙半月以后,段韶派遣使者渡河,向高句麗軍主將鹿群送上牛、羊十余頭,美酒一車。
這讓鹿群錯誤判斷齊軍糧草充足,然而實際上,遼澤地遭逢大雨,道路淪為沼澤,人畜難行,無法繼續從后方向遼東城運輸物資。
只能依靠遼東城內囤積的糧草供應前線,后勤已經開始吃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