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歪理邪說!”朱見瀅一巴掌拍在食案上,氣極道:“官字兩張口,還不是任他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尋常老百姓哪里敢得罪他們?供這些貪官污吏吃喝,任他們在頭上作威作福,到頭來,連做人的資格都被剝奪了,著實可恨。洪武十八年,蘇州農夫陳壽六,頭頂著《明大鋯》,將縣官顧解押送進京告御狀,這樣的事就該多來幾下。” “這一回,想發國難財,我偏不同意。” 成敬急的給了自己一巴掌,怪自己多嘴,忙道:“世子爺,不可啊,眼下這個情形,能在京里開糧行的,背后的水深著呢。” “水深,那就去查,讓吳指揮摸清楚,這些糧行背后有哪些關系?先不要打草驚蛇,都記下來,等瓦剌走后,本世子要替京里的老百姓討個小小的公道。” 成敬自知世子爺的脾氣,決定的事,八匹馬都勸不回來,只恨自己多舌,惹了一樁事。 臨臺湖畔,一行紅燈籠穿梭在綠柳叢中,緩緩靠近湖心亭,郕王朱祁鈺回來了,滿面倦容,進了亭子一屁股坐在食案前,拿起朱見瀅的茶杯咕隆咕隆幾大口茶水喝下去。 “上餐!”朱祁鈺吩咐道。 成敬自覺的退出了亭子,回到了湖畔,抬抬手,讓人去后廚取餐,然后與太監張樂一起守在湖畔。 亭子里頓時安靜了,晚風悠悠的吹過,金秋桂子花香怡人,然朱見瀅聽了成敬說的事,便沒了心情,給宣德白瓷茶杯又添滿了茶水,仔細的琢磨這件事。 驀的,朱見瀅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連忙湊到朱祁鈺跟前,說道:“聽聞于尚書讓各部兵馬從通州入京,同時運輸糧食,而通州有八百萬石糧食,十萬大軍也運不完,要是瓦剌人來了,剩下的糧食只能付之一炬,怪可惜的。” 朱祁鈺深吸道:“是啊,議了又議,現在人手不夠,只有這個辦法最好。” “我有個辦法,能全部運入京中。”朱見瀅道。 “是何辦法?”朱祁鈺一下子來了興趣,疲態一掃而光,直勾勾望著朱見瀅。 “城里有幾十萬老百姓,面臨缺糧,走又走不得,不若讓老百姓自發去通州運糧食,運回京里,官府的人以一人一個月口糧核算發放給老百姓,其余的上繳國庫。糧食運回了京,老百姓不用挨餓,如此兩全其美。” “萬一他們攜糧而逃呢?”朱祁鈺皺眉道。 “沒路引,沒籍冊,能逃哪里去?即便是逃,他們也是大明的子民,總比付之一炬的好。” 朱祁鈺手指慢杵著案面,靜靜的思量,忽然一拍桌子,頓覺得朱見瀅說的有道理,道:“有理,明天與戶部說,發給老百姓總比燒的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