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二百零六章 干宋的借口有了(求月票!)-《干宋》


    第(1/3)頁

    …

    金軍在云地駐扎了一年多,消耗了大量財物,臨行前又將云地的金銀錢物,民庶寺院,剽掠一空。

    許多遼國富豪因為懼怕金人,都逃竄于山谷之中,留下了許多空房子,室如懸磬。

    而留在城中的百姓,生活也是日益窮困窘迫。

    關鍵,不僅西京城里如此,武、蔚、奉圣、歸化、儒、媯等州也都是這樣。

    更可惡的是,金軍臨行前,還將城壁樓櫓要害之處全都給破壞了,甚至填壕掘城,將云地的防御設施破壞殆盡。

    這明顯是為了再打回來而做的準備。

    所以,云地的很多人都在傳,金人肯定會,在完顏阿骨打死后,再來攻打云地。

    甚至就連趙良嗣也曾私下對人說:「這云地,我大宋只怕占不了多久。」

    對此,云地上下皆知,但都莫敢言也。

    譚稹等人隨后給趙佶上賀表:

    恭惟陛下神機先物,前知北虜滅亡之兆。自政和八年,金國遣使通好,約結夾攻,至宣和四年,虜主播遷,耶律淳篡立,云中之民,久懼涂炭,延頸款關,愿歸中國。陛下俯順人心,特詔臣等出總戎干招撫,使納土內附。臣等躬領大軍,入云中府撫定軍民,布宣圣澤者。全師制勝,振朔部之天聲;舉國來成,獲云中之都會。罄四方而無侮,垂萬世以有光。廟社均休,臣民胥慶。臣等聞,周伐儼狁僅至太原,漢擊匈奴但期渭上。雖招徠其種落,或攘斥于封圻。皆僅存開拓邊陲之名,固未有混同宇宙之烈……

    就在趙宋王朝上下都在慶祝收復云地這個歷史壯舉之際,李存下令,全力春種。

    李存看得真切,現在燕云地區的戰爭,打得就是糧食戰爭,誰有糧,誰才能笑到最后。

    這也是,李存明明可以,在金人撤出云地了之后,立即出兵攻取云地,卻遲遲都沒有動手的原因。

    ——云地好打,但云地這個包袱,卻不是那么好背的,尤其是在李存已經背負上了燕地這個巨大的包袱了之后。

    所以,李存得先解決燕地自給自足的問題,然后才能去收復云地,否則,哪怕富裕如李存,也有可能會被燕云地區給拖垮,就像是歷史上的趙宋王朝一樣。

    要知道,歷史上的趙宋王朝,可是也擁有江南地區,還不是照樣被燕云地區給拖垮了。

    歸根結底就是燕云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沒搞好,得一直由其它地區輸血。

    為了不犯趙宋王朝在歷史上犯得那個愚蠢的錯誤,李存寧可慢一點,也要穩抓穩打,先將燕地的糧食和經濟全部都給搞上去,然后再收復云地。

    李存有這個耐心,可耶律延禧卻沒有這個耐心。

    當耶律延禧得知他最畏懼的金人從云地撤出去了以后,很快就率領五萬精騎和三萬西夏大軍殺向云地。

    西夏首先動手。

    在西夏大將李良輔的率領下,西夏三萬精銳,從金肅州、河清軍渡過黃河,一路攻占了天德軍、云內州,然后進攻已在趙宋王朝控制之下的武、朔二州。

    對云中地區,西夏其實早就有覬覦之心。

    以前,西夏是畏懼遼國的強大,和金國的不好惹,才壓下了對云地的覬覦之心。

    如今,耶律延禧已經將部分云地給了西夏,金人又從云地撤走了。

    再鑒于遼國已經沒落了的實際情況。

    西夏怎么可能不想趁此機會,將整個云地,甚至是燕云地區據為己有,徹底擺脫其被困于偏遠的彈丸之地的尷尬境地?

    對此,譚稹毫無防備。

    ——譚稹最近正在忙著搜羅奇珍異寶,金銀珠玉,以飽私囊,以及運作擠走童貫成為趙宋王朝的

    軍事第一人,也就是說,譚稹的心思根本就沒放在為趙宋王朝穩住云地的防御上。

    這使得,趙宋王朝被遼夏聯軍給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等譚稹反應過來,慌忙命令李嗣本率義勝軍迎戰的時候,遼夏聯軍已經進入了云地。

    最開始的時候,義勝軍打得也還行。

    ——初期,義勝軍與西夏的軍隊交戰數次,雙方各有勝敗。

    但西夏的軍隊一直都不肯撤退,硬生生的就將義勝軍的主力給拖住了。

    趁著這個機會,耶律延禧親率大軍直取原遼西京(現在的云中府)。

    想當初,完顏宗望率大軍進攻遼西京,遼西京留守蕭察剌見大勢已去,只好開城降金。

    誰想,完顏宗望所率領的金軍入城后大肆燒殺搶掠而去,只留下部將留斡的一支偏軍住西京城。

    遼人恨金人在西京燒殺搶掠,于是乘西京留守空虛之際殺死留斡等復叛。

    結果,被反應及時的完顏宗翰等人給鎮壓了。

    由于完顏宗翰的弟弟完顏扎保迪在那一戰中戰死了和金人在第二次攻占遼西京時死傷慘重,完顏宗翰對西京的遼人進行了一場極其殘酷的屠殺。

    自那以后,云地的遼人就跟金人結下了血仇。

    這一年多時間,遼人只要是一有機會,就反叛金人的統治。

    這也是完顏阿骨打放棄云地的原因之一。

    之后輪到趙宋王朝統治云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