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趙佶禪位(求月票!)-《干宋》
第(2/3)頁
凡是民眾要殺的常勝軍將士,宋江和吳用無一例外全都殺了不說。
那些可殺可不殺的常勝軍將士,宋江和吳用也無一例外全都選擇殺了。
殺到最后,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不說,數百個劊子手,刀全都砍得卷刃了。….結果,四萬三千常勝軍,被宋江和吳用殺得只剩不到一千。
剩下的這不到一千個常勝軍的將士,不敢說都是圣人,但絕對全都是好人,半點罪惡都沒有過,否則他們根本不可能從宋江和吳用主持的公審臺上走下來。
要問這些被宋江和吳用以及河北北部民眾殺死的常勝軍將士有沒有被冤殺的?
實話實說,肯定有罪不至死的。
但僅憑宋江和吳用在這些常勝軍的將士的尸體上和營房中繳獲到了上千萬緡的財物和金銀珠寶,以及上千營妓,他們中的大多數死得都不冤。
——他們要不是作惡多端,怎么可能斂下如此多的財物?搞到如此多的女人?
面對常勝軍幾乎被殺光了這樣的結果,所有人都知道,常勝軍徹徹底底的成為歷史了,以后再也不會有常勝軍了。
那些飽受常勝軍欺辱的民眾,無不對李存歌功頌德。
更讓河北北部的民眾對李存歌功頌德的是,李存隨后從燕地調來了三百萬石糧食救濟河北北部地區的災民,同時沒收河北北部地區的豪紳貴胃的田地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分給河北北部地區的民眾。
需要說明的是,河北北部的那些為富不仁的達官貴胃豪紳,也統統被宋江和吳用給送上了公審臺。
另外,鑒于河北北部這里還有十多萬鄉軍,不妥善處理,也將會是一大后患,李存特意在河北北部地區搞了一次招兵,招募五萬敢勇,先充當民夫,以后再作為正規軍的補充兵力。
李存的這套組合拳打完,河北北部地區徹底被李存收復。
這時,李存才率兵繼續南下……
其實——
早在十月份李存剛回到燕京時,一直在留意燕云地區形勢變化的中山府知府詹度,就多次給趙宋朝廷上奏報警,說大乾王朝有南下入侵的跡象,提醒趙佶君臣趕緊做迎敵的準備。
可詹度的努力全都白費了,趙佶君臣對于詹度的提醒,根本就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事實上,蔡靖也曾多次向趙宋朝廷密奏,說大乾王朝有南下攻宋的跡象,他還曾使用銀牌馬緊急向趙宋朝廷奏報,并且蔡靖還通告過各關口要隘要做好防范乾軍南下的準備。
然而,主管樞密院的蔡攸,在接到這些急報了之后,以為這只是邊境上的局部沖突,他覺得等郊禮舉辦完畢了之后再去處理也來得及,就把這些奏報全都隱匿沒有上報,導致趙佶根本就不知道大乾王朝已經伐宋的事。
所謂的郊禮,其實就是趙宋王朝的皇帝祭拜天地的大禮,這是皇帝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皇帝政權合法化的標志。
冬至日祭天,是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的活動,是一項國家大典。
趙宋王朝的祭天禮儀主要表現為「三歲一親郊制」,即每三年一次,于冬至日這天,在東京城南郊圜丘,由皇帝親自主持祭祀昊天。….這既與西周天子每年親自舉行祭天禮儀有別,也與后代有司攝事祭天不同。
「三歲一親郊制」,據說始于秦始皇,但在趙宋王朝以前似乎并未真正得以實施。
趙宋王朝的「三歲一親郊制」,其實是從宋仁宗時期開始的,此后一直被歷代的趙宋皇帝嚴格奉行。
喜歡熱鬧奢華的趙佶,向來對舉行大禮格外重視,他在位的這二十五年間,親自主持的大禮達十八次之多,包括南郊大禮和明堂大禮。
祭天的儀式很隆重,也很煩瑣,往往需要準備很長時間。
就在這期間,北邊的關報,像雪花一樣涌向樞密院。
蔡攸認為,若此時上奏這些關報,會破壞郊禮喜慶的氣氛不說,沒準還會破壞趙宋王朝的祭祀,將對趙宋王朝的統治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蔡攸將這些關報全都給隱瞞未報。
而且,蔡攸不僅沒把這些關報報告給趙佶,甚至都沒有跟宰相白時中和李邦彥說。
其實——
蔡攸之所以膽子這么大,主要是因為蔡攸覺得,河東地區有童貫親自坐鎮,河北地區有兵強馬壯的常勝軍守衛,就算大乾王朝真的入侵趙宋王朝,短時間內也不會打到東京汴梁城的,再急,也不差郊禮這幾天,不能因此破壞了趙佶的好心情和趙佶特別重視的郊禮,等郊禮舉辦完畢了,再將這些事奏稟給趙佶也沒有多大的影響。
可接下來,關報一天比一天急,也一天比一天多。
終于,白時中和李邦彥也聽到風聲了。
白時中和李邦彥趕緊找到蔡攸,問明此事。
蔡攸見瞞不住了,才跟白時中和李邦彥說了實話。
白時中和李邦彥在得知了此事之后,擔心一旦公開這些關報,將會引起東京汴梁城中的人的恐慌。
于是,白時中和李邦彥便跟蔡攸一塊壓下這些關報,不報給趙佶。
在這段時間,蔡攸、白時中和李邦彥每天都會去都堂偷偷摸摸的商量怎么處理大乾王朝入侵的事,而且每天都會商量到很晚。
可這三個除了會熘須拍馬什么都不會的家伙,哪能商量出來這么大的事的解決辦法?
所以,蔡攸、白時中和李邦彥只是在白白的浪費趙宋王朝寶貴的時間罷了。
一直拖到童貫都從太原跑回東京汴梁城
了,大乾王朝已經大舉南下伐宋一事,才在東京汴梁城中傳開。
而直到此時,趙佶還仍然被蒙在鼓里。
趙佶破格將童貫這個太監封為王,目的就是讓童貫坐鎮河東和河北,幫趙宋王朝擋住大乾王朝南下,可以說趙佶對童貫是寄予了厚望甚至是重托。
可童貫卻一戰未打,就扔下了前線的戰事,跑回東京汴梁城。
從行為上來說,童貫這已經不只是辜負了趙佶的厚望和重托,還已經構成了嚴重的瀆職。.c
然而,神奇的是,蔡攸、白時中、李邦彥等趙宋王朝的宰執,不僅沒有追究童貫的瀆職,還將童貫請到都堂一同商量怎么應對大乾王朝的入侵。….歸根究底,還是趙佶親自任命的蔡攸、白時中、李邦彥等趙宋王朝的宰執實在是太無能了,面對大乾王朝的「突然」入侵,他們真是一籌莫展,半點應對之法都沒有,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童貫這個統了一輩子兵的人的身上。
童貫回到東京汴梁城的次日,李存派遣的使臣王介儒和蕭容也來到了東京汴梁城。
王介儒和蕭容到了東京汴梁城之后,要求面見趙佶,遞交戰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