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二百四十三章 得勝班師(求月票?。?《干宋》


    第(2/3)頁

    看到趙桓的表態,有些人天真的認為,導致乾軍伐宋的罪魁禍首是趙佶,趙桓完完全全是給趙佶背鍋的,滿打滿算,趙桓登基都不到兩個月,應該給趙桓一些包容和時間,不過也有一些對趙桓的所作所為很了解的人私下與人說:「亡宋者必趙桓也。」

    乾軍撤軍后的第三天,趙桓與趙宋王朝的一眾宰執大臣在延和殿商議施政方針。

    徐處仁提議:「當年澶淵之盟雖已簽定,及遼軍退也,猶遣重兵護送之,蓋恐其無所忌憚,肆行擄掠故也。今乾軍已退三日矣,盍遣大兵,依澶淵舊策護送之?!?

    前幾天,吳敏突然間提議,令李邦彥落致仕,重新擔任太宰。

    吳敏給出來的理由是,少宰張邦昌被李存給帶走了,根本無法上朝處理政事,要是太宰也不在朝中,兩個宰相之職全都虛位,趙宋朝廷根本無法處理政務。

    趙桓仿佛忘記了五、六天前陳東等太學生上書,搞出來的那場令人觸目驚心的大暴亂,他竟然直截了當的就同意了李邦彥落致仕,繼續擔任趙宋王朝的太宰。

    吳敏很清楚,李邦彥的名聲現在已經臭大街了,可為了得到趙桓的寵信,為了將李邦彥請出來斗徐處仁、種師道等主戰派,吳敏還是幫李邦彥復出了。

    由此也不難猜到,曾經也是主戰派的吳敏,現在已經倒向了主和派。

    此刻,聽見徐處仁還要去招惹乾軍,破壞他們好不容易才談下來的和約,李邦彥、吳敏等主和派,紛紛出列表示反對。

    李邦彥厲聲說:「若乾軍不退,卷土重來,再圍京城,如何抵御?」

    徐處仁毫不退讓的反駁道:「太宰安敢確保,乾軍安然而歸,不會心生輕視我大宋之心,待秋高馬肥再來攻打我大宋?太宰莫要忘了,今我大宋京師乃隔斷大乾南北疆土之要地,大乾豈會無覬覦之心?」

    趙桓覺得徐處仁的話很有道理,所以批準了徐處仁的提議,并立即就下令,讓姚古、種師中、折彥質、馬忠、范瓊等宋將立即率兵北上,護送乾軍回師。

    種師道得知此事了之后,不顧身體的不適,悄悄告訴一眾宋將:「若有可擊之機,即擊之,乾軍若安全北歸,秋日必定再致,不可縱之。」….

    很快,就有十余萬宋軍奉命北上,截擊乾軍……

    與此同時,右司諫陳公輔挺身而出,彈劾李邦彥及其黨羽王孝迪和蔡懋弄權誤國,請趙桓罷免他們的職務。

    陳公輔在政和三年以上舍及第第一名(相當于科舉狀元)的身份進入官場,他先是被授予平江府教授,后到越州任應天府少尹,除秘書朗,不久前,趙桓登基,升陳公輔為右司諫。

    陳公輔忠于職守,崇尚氣節,敢于直言。

    陳公輔給趙桓上奏說:

    「臣聞憲宗用一裴度而平淮西,武宗用一李德裕而平澤潞。自古翦除寇難,興復治功,必至排斥眾議,屏除女干邪,而信任忠勇有為之才,然后可責其成功也。自臣聞邊寇興難,蚤夜危懼,曾詣都堂略陳守御之策,見任宰執大臣皆狐疑不斷,牽制其事今已經月,條畫措置并未就緒。況此數人,事上皇累年,皆阿諛順旨,持祿養交,未嘗建明一事,裨補圣明,致有今日之患。蓋平居無事,尚不足恃,豈可使之當今日之變乎?陛下今日復用之士,論民心莫不嘆息,不惟不足以了今日事,他日亦必誤陛下……」

    陳公輔這個奏章一上陳,本來名聲就已經極臭的李邦彥,立即就又陷入到了民眾的攻擊當中,到處都是請求趙桓治李邦彥誤國之罪的聲音。

    李邦彥見此,知道他這個宰相當不下去了。

    李邦彥于是主動找到趙桓,對趙桓說:「臣之所急,存宗社、安君上、惜生靈耳,何敢為身謀?上皇禪位,委臣以重任,臣曾明誓,殫精竭慮,身屢瀕死,有所不避。今譊譊之徒,扇惑眾聽,喧競倉卒,白黑不分,眾聽未孚,鑠金可畏,不知引避,何以厭服斯民之心?為今之計,只有臣去也,方可證臣一心為公,無私也……」

    得說,李邦彥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他已經不適合再當宰相了,所以主動上書趙桓請求致仕,沒讓趙桓太過為難。

    ——趙桓在當太子的時候,李邦彥為了跟王黼斗,對趙桓就多有庇佑,在趙佶禪位之時,李邦彥也曾給過趙桓很大的幫助,因此趙桓對李邦彥的感情很不一般,以至于趙桓明知道李邦彥有「浪子」之稱,跟他的三觀有些不太一樣,也讓李邦彥做了宰相。

    可是現如今李邦彥的名聲實在是太差了,迫于輿論的壓力,李邦彥又這么識趣,趙桓也就順勢讓李邦彥致仕了。

    不久之后,趙桓下旨,免去李邦彥、王孝迪和蔡懋在朝廷的職務。

    ——王孝迪隨后擔任醴泉觀使,蔡懋隨后擔任大名府府尹,李邦彥則請求補足其守孝的時間(宣和五年他父親去世時,他只守孝兩個月就被趙佶給召回了,根據丁憂守喪制度,他應該守孝三年),趙桓準奏,命他前去提舉亳州明道宮。

    李邦彥等人被罷職了之后,趙宋王朝的決策中心又進

    行了改組,形成了新的領導班子:….

    以張邦昌為太宰兼門下侍郎(此時張邦昌人還在觀光團中,所以他這個宰相只是掛名而已);吳敏為少宰;徐處仁為中書侍郎,兼職知樞密院事;唐恪為同知樞密院;耿南仲為尚書左丞;李梲為尚書右丞……

    ……

    由于奉命北上追趕乾軍的宋軍是分頭行動,所以他們進軍的步伐很不一致。

    其中最快的就是,奉種師道之命去追擊乾軍的馬忠和范瓊所率領的兩萬騎兵,他們仗著馬軍的速度快,很快就追過了黃河,然后繼續沿著乾軍的足跡北上。

    而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等部,由于接到的命令比較晚,又有大量的步軍行軍速度比較遲緩,使得他們遲遲都沒能趕到黃河沿線。

    值得一提的是,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等軍之所以行軍遲緩,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等軍接到了兩道完全不同的命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