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趙構一聽,就停在了城北定林院,等著王云去跟趙桓請割讓河北和河東的詔書。 …… 隨著王云回到東京汴梁城,東京汴梁城中的人很快得知,只要趙宋王朝愿意將河北和河東割讓給大乾王朝,大乾王朝就愿意跟趙宋王朝議和。 這讓很多人歡呼雀躍起來,尤其是那些主和的趙宋王朝的大臣,他們仿佛是取得了一場重大的勝利。 可是,對于李存想要趙桓下割讓河北和河東的正式詔書,趙宋王朝的大臣們,又是爭吵不休。 有懇請趙桓當機立斷,放棄河北和河東換取趙宋王朝的江山社稷及和平的。 有認為河北和河東是趙宋王朝在北方的屏障,一旦棄之,則趙宋王朝永無寧日,趙桓這個皇帝也肯定從此以后無一日能高枕無憂。 趙桓讓唐恪幫他拿個主意——實際上是想讓唐恪來幫他背議和這個鍋。 唐恪說:“不給河北、河東,則必來;給之,臣不能保其不來也?!? 趙桓問了唐恪三次,唐恪都是這么回答的。 趙桓大怒:“卿是宰相,何不做出決斷!” 唐恪知道他說出趙桓想聽的話,代表什么,李邦彥就是他的前車之鑒。 可趙桓說得也不算錯,他唐恪是趙宋王朝的宰相,有些鍋,他必須得背。 所以,沉默了一會之后,唐恪說:“今京師無山險關隘之固,只有一條黃河可做防御。然將帥無能,缺乏干城御敵之功。萬一大乾舉國而來,屯兵城下,臣恐社稷之憂不止河北、河東。陛下當權衡禍福輕重,獨斷而行之。寧失河北、河東,無使京師危而悔也。” 有了唐恪這番話,思來想去過后,趙桓召集文武百官,讓他們投票表示,同不同意割讓河北和河東。 ——趙桓這是想讓趙宋王朝的大臣一塊背割讓河北和河東這口大鍋,免得這個責任最后全都歸到他的身上。 結果,有包括耿南仲、范宗尹、吳開在內的七十名官員當場表態,支持割讓河北和河東給大乾王朝,也就是主張棄地議和。只有何栗、梅執禮、孫傅、呂好問等三十幾人認為不能割讓河北和河東。 另外,還有十幾個滑頭,堅決不表態。 如此一來,皮球自然而然的就又踢到了趙桓的腳下。 趙桓不想做這個決定,可身為皇帝,身為趙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趙桓又不能不做這個決定。 沒有辦法,趙桓只能硬著頭皮決定割讓河北和河東以舒難。 于是,趙桓重新派遣趙構和王云,攜帶禮物前去面見李存,割讓河北和河東請和…… 除了派人去議和以外,趙桓君臣在軍事上,又做了一定的部署。 除了早就在東京汴梁城四周設置好的四道總管,也就是東、南、西、北四個防區,趙桓君臣又部署宣撫副使折彥質率領十二萬大軍守衛河陽一帶的黃河,部署宣撫使范訥率領五萬大軍守衛滑州、浚州一帶的黃河。 為了以防萬一,趙桓君臣又派同知樞密院事李回為巡按大河使,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前往黃河岸邊巡視。 害怕前線的軍人不效力,趙桓又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拿出大量金銀財帛,讓李回帶去犒勞守衛黃河的宋軍將士。 趙桓君臣相信,他們做了這么全面的防御設施,靠著黃河天險,只要這小二十萬守衛黃河的宋軍將士上下齊心共同努力,肯定能將乾軍擋在黃河以北…… …… 十一月中旬,李存親率左、右兩路乾軍抵達黃河。 之所以耽誤了這么長時間,是因為李存下令將河北和河東被乾軍打下來的地區的宋軍全部掃清,同時,李存又安排了大乾王朝最優秀的官員來治理打下來的地區,使河北和河東被打下來的地區徹底安穩下來,而且為了徹底占領河北和河東,李存還布置了不少軍隊在河北和河東的要害之地布防。 這樣一來,難免耽誤了李存大量的時間。 后來,李存一看,再這么磨磨蹭蹭下去,就有可能會耽誤自己全殲趙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干翻趙宋王朝了。 李存這才暫時沒有繼續和掃河北南部,率領大軍繞過磁州那一片宋軍布置重兵防御的地區,來到了河陽這片區域的黃河北岸。 得知李存親率大軍來到了黃河這里,折彥質不敢再守衛河陽了,而是果斷的退至黃河南岸,與率領五千騎兵趕到黃河邊上的李回相匯合。 如此一來,就出現了,宋軍在黃河南岸扎營,乾軍在黃河北岸扎營,兩軍夾河對峙的局面。 此時,武德司、親軍都衛府和軍情處已經將宋軍的情況全都給傳送回來了。 基于情報部門探明的黃河南岸宋軍的情報,不少乾軍的將領都認為宋軍準備得很充分,不能輕易過河,建議李存,讓已經爭戰了很久的乾軍將士休息一段時間,然后再從長計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