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三十四章 家鄉風貌-《煙火歲月》


    第(2/3)頁

    林家莊的山地,從五百多年前開墾以來,一直是旱地,靠天吃飯,畝產不高。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在“農業學大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號召指引下,月光縣西南部山區開始興修水利。起初,林家莊也在半山腰修建了幾個小型水庫,在村西修筑了攔河壩蓄水。由于規模有限,只是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大規模澆灌耕地,還是不夠用。所以,引張河灣水庫的水,來澆灌土地,就成了當時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

    在山區修建水渠,難度可想而知,需要大量架設渡槽和開鑿山洞。按照規劃,林家莊村西是西躍渠的主渠,村莊南北山腰的兩條水渠,是往村里引水灌溉的支渠。而村西五里長的涵洞和三百米長的引水渡槽,就是引水的必經之路。

    當時咱們還不是基建狂魔,最先進的打洞機器就是手持鑿巖機。村里參加打洞的人們實行兩班倒工作制,每天的進展都成了當時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村里當之無愧的頭號新聞。記得有一次,在打洞過程中,洞頂石頭掉落,砸傷了一個村民的腿,造成了終身殘疾,讓大家更直觀感受到了鑿洞的艱難和危險。

    經過兩個冬春的努力,五里長的山洞和三百米長的渡槽終于完工了,村里人歡呼雀躍,敲鑼打鼓慶祝這一歷史性工程、歷史性時刻。

    現在想起來,制度的優越性,在興修水利工程上,真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那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力協同搞聯動。這條水渠,至今還在造福當地的人們。

    這條渠,是定時放水灌溉,不是全年通水。所以,村里的水庫就有了大派場。南北半山腰的支渠,就像兩條婉轉延伸的長龍,把村莊緊緊環繞。澆灌時錯時開閘澆地,同時也把村里幾個小水庫注滿,以備平時日常生活取用。

    記得小時候,在不放水的季節,林秋水他們五六個小孩,要去穿越五里洞。有一個歲數大點的玩伴,從家里偷拿出了手電,在村口集合后,他們就往西面的深山溝走。林秋水他們十一小隊西澗腰的耕地就離五里洞不遠,每次來這里下地干活,都要經過五里洞。雖然也曾好奇地在洞口張望過,但是里面黑咕隆咚,只能看見那邊半月形、碗口大的出口,終究沒敢鉆洞。

    這次幾個小朋友約好一起鉆洞,林秋水心里一直敲小鼓,但為了逞能不露怯,就沒有打退堂鼓。

    來到五里洞,大家興奮地往里走。剛走不遠,手電聚光,照到地上只是一個紅點。人們有些害怕,有人提出退回去。還是那個歲數大點的小孩提出,幾個人并成兩排,挽著胳膊前進。果然,互相壯膽,邊走邊說,畏懼之心大減。好在,水利工程質量相當可以,走一段,就有斜井,陽光能照進來一些。而且,地面十分平整,不用擔心絆腳。他們一直緊盯出口,看著出口的形狀由碗大,到盤子那么大,再到臉盆那么大,終于,在看到洞口像井口一樣大時,人們心里更加有信心,不再焦慮和擔心。跑出洞口的那一刻,幾個人都歡呼跳躍起來,慶祝穿越山洞成功。洞子的這邊,他們都是第一次來,屬于另一個鄉鎮的支沙口村。

    大家準備不足,雖然不知道幾點,但是大家感覺應該快到中午吃飯點了,一個個肚子咕嚕嚕叫。可是,沒有地方吃飯呀!實在餓了,就摘些酸棗野果之類的吃。大家商量,休息一會,就翻山越嶺往回走。可是,誰也沒有來過,誰也不認識路。只是七嘴八舌議論村子的大致方向,就往回走。

    荒山野嶺,連個問路的人也找不到。林秋水他們相約,都緊盯村里的標志建筑耐火磚廠的高煙筒,因為那是最好辨認和判斷的。一會走錯了村,一會翻錯了嶺,到黃昏時分,終于看到了煙筒,別提多親切,別提多高興了。除了早上吃過飯,一天沒有喝水吃飯了,大家顧不上疲累,都快速向自己家跑去。一進院門,林秋水母親就又責怪又擔心地說:“都一天了,上哪玩去了?中午怎么也不回來吃飯?”當聽說去鉆五里洞剛回來時,母親又驚訝又害怕,一邊趕緊端飯讓他吃,一邊在旁邊數落。這時的林秋水,什么也顧不上,只顧干飯了。

    這次鉆五里洞的經歷,成為林秋水少有的一次冒險經歷,讓他至今都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南山,林秋水小的時候叫琳瑯。琳瑯是精美的玉石,古人寫詩都用它形容好東西,“移將閬苑琳瑯樹”,想想都雅致。山上滿坡都是黃櫨、松柏,秋天紅葉飄著香,叫琳瑯十分貼切。后來搞旅游改叫南山,倒像是把珠玉換成了普通石頭。

    家鄉的南山,到了金秋十月,分外的燦爛嬌艷。

    山腰下是層層的梯田,栽滿了各樣的果樹,樹上結滿鮮紅澄黃的蘋果、晶瑩透亮的柿子和墨綠的核桃;半山腰修筑的水渠,恰如一條巨龍,蜿蜒延伸,時隱時現,玉帶纏繞,盤山飄舞;

    山腰以上長滿株連根合的黃櫨,漫山遍野,隨風搖曳,爭奇斗艷,美妙妖嬈。遠遠望去,好一幅國色天香、五彩繽紛的錦繡畫面。

    黃櫨出身于山野,自然而形成,無人澆灌呵護,生命力不得不頑強,才能生存下去。

    生長于貧瘠,根基無沃土,天然風搖寒襲,身姿不敢不低柔,才能成長起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