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分歧-《五代河山風月》
第(2/3)頁
史皇帝哈哈一笑。
對于史皇帝來說,他干的壞名聲之事可不少了,破罐子破摔,也不怕別人怎么寫,隨便吧。
“留下陪我吃個飯,關于關中西北的事還有很多要問你。”嘴上說著,始皇帝心里已經下定用兵河西走廊的決心了。
去年范質去世,以李昉,竇儀,宋琪,盧多遜,張齊賢,趙匡胤等為代表的新一代逐漸取代老的宰輔幫子。
這些人在他手中都不錯,不過相較之下他們都各有優缺點,并不像范質那樣完全令人省心放心。
范質不只是政務精通,還是道德上的楷模,而其它的官員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能力或許可以,可操守上與范質就再難相比。
感念那老頭的好,在他去世之后,史皇帝下令以其“佐命興邦,匡正社稷”的功勞追贈尚書令,追封韓王。
成為大秦國除去李谷外第二個封王的文臣。
等李昉走后,史皇帝讓趙侍劍幫他起草了幾份詔書,大抵都是應對河西局面的。
北面李繼隆,孟玄喆已經回來,換了新將領上去,北方邊境安寧,遼東安定,很多事也越發有條不紊。
“如果讓李繼隆,董遵誨,符昭愿他們去河西,你覺得如何。”史皇帝問。
趙侍劍一邊下筆一邊回答:“我哪里知道。”
看著風韻猶存的趙侍劍,史皇帝道:“要不伱再給我生一個。”
趙侍劍抬頭沒有說話,又繼續寫她的詔書了。
“李昉的話有些道理,不過我派去歸義軍那邊的使者已經摸清了,他們確實心向中原,用不了十萬大軍。”史皇帝自顧自的說,“六萬吧
那邊的人口并不多,只要一路把蓮堡修過去就能平定局勢,需要的是時間和錢財,還需要徙民充邊,都是不討好的事。
當年漢武帝是什么下場,如今我做也不會差太多。”史皇帝踱步:“西漢都城還在長安,兵力投送西北更加便捷,現在靡費會更大。”
“那就別做.”趙侍劍有些心疼他。
“總不能留給后人。”史皇帝看向趙侍劍,眼里難得有一絲溫情。
“不是說后人自有后人福嗎”趙侍劍說。
史皇帝咧嘴,“怕他們福薄,我不怕沒有好名聲,后人就說不定.
他們沒有歷盡千帆,可能圖慕虛名而愛惜羽翼,進退失據以致不能明察,并不懂志存高遠洞察秋毫而乾綱獨斷。
就歷史而言,許多時候看似機會很多,其實很少,一但錯過就是千百年的憾事,我是機會抓得好,如果事態緊急,到時候我也下個罪己詔。”
趙侍劍抬頭看了他一會兒,然后低頭繼續寫字:“在我心里你是古往今來第一明君圣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