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六百七十九章:大封群臣-《召喚之天下歸一》


    第(2/3)頁

    “喏!”鄧灝高興道,封賞名單由他與三省六部協商擬定,這就是給了自己一個收攏人心的機會。

    “皇祖父,孫臣有話說!”這時,一直在旁邊默不作聲的鄧桓開口說道:“孫臣以為單單是封賞并不足以提現功勛之功績以及朝廷對有功之臣的看重。”

    “哦?那不知桓兒你有何建議?”鄧昇笑著看向鄧桓,自從鄧桓被立為皇太孫,準許到三省六部行走之后,鄧昇每一次在紫宸殿議事,都會將鄧桓帶上的,只不過每一次鄧桓都只是在做一個忠實的聆聽者,很少會發表自己的意見的。

    鄧桓說道:“皇祖父,正所謂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文武從政參軍除了希望定國安邦、實現一身抱負之外,更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封妻蔭子、名垂青史,而爵位、食邑也只是給了功臣們地位與財富罷了,像凌霄閣二十八功臣中,禮王蔡封、定王黃標、信王李天虎、永王蘇弘、陽王程昱,雖以亡故多年,但是因其名列凌霄閣之緣故,其事跡,時至今日都還為人津津樂道。”

    “那桓兒你以為該如何做方能讓天下百姓記住這些功臣的事跡呢?”鄧昇問道。

    對于鄧桓的說法,鄧昇覺得很是在理,別的不說,就說黃標、蔡封、李天虎幾人,為什么在死后幾十年仍有人懷念呢?要知道鄧國立國三百載,其中出現過的丞相、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不知凡幾,能力比蔡封、黃標、李天虎等人強的也不在少數,而就是因為蔡封、黃標、李天虎幾人進入了凌霄閣,受百姓尊崇,方讓幾人的事跡得以流傳于世,而其他的,與三人身份地位等同也只是能夠在史冊中找到只言片語罷了。

    鄧桓想了想,說道:“孫臣曾聽齊王叔說過,關中前漢開國之時,有蕭何、曹參兩位名相,然數百年過去了,關中前漢遺民還能記得蕭何,卻鮮有人知道曹參,孫臣以為,蕭何之所以能夠被前漢遺民謹記,皆因其曾被漢王劉邦稱為開漢三杰,故而,孫臣以為,對一些功勛極大、資歷深厚、才德兼備之功臣,可以效仿開漢三杰。”

    鄧昇聞言,對此很是贊同,在后世,基本每一個皇朝都會有一批這樣的功臣,比如漢初三杰、麒麟閣十一功臣,東漢二十八星宿、三國的五虎上將、五子良將和四英將,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明朝的淮西二十四將,就連共和國都有十大元帥,這些人就算是過去了無數年,也能夠被人銘記的。

    而這個時空,雖然沒有漢初三杰,但是當年劉邦還是評出了開漢三杰,那就是蕭何、陳平、張良,至于韓信,雖然對漢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勛,但是因為后來獨立建國,被漢人視為叛逆,排除在外。

    “好,桓兒,此事便交于你,你為大鄧挑選出一批功勛之臣,呈交于朕。”鄧昇說道。

    “孫臣領旨!”鄧桓應道。

    十日之后,薛仁貴率領的大軍已經到了河內郡,馬上就要橫渡黃河,班師回朝了,而這個時候,鄧灝、鄧桓二人負責的功勛名單也漸漸出爐。

    天統十年,十月二十六日,紫宸殿,鄧灝和鄧桓將手中的名單一一呈上給了鄧昇。

    鄧昇先是將鄧灝遞上來的名單打開看了看,這些都是需要提爵至公爵以上的,人數也不少,不過大部分都是凌霄閣中的人。

    除了凌霄閣里面的那一批人之外,還有劉伯溫、荀彧、荀攸、王猛、諸葛亮、周瑜、張遼、慕容垂、馬超、關羽、張遼、陸峰、李靖、王彥章、高思繼、伍云召、羅成。

    這些人加上凌霄閣里面的一眾人,都是需要提爵的,而且提爵后基本都是在縣公以上。

    其中,崔浩、蔣琬、張賓、岳飛、常遇春、楊延昭、薛仁貴、李嗣業、慕容恪九人本就是國公,提爵之后,就是勛王了。

    胡惟庸、寇準、范仲淹、李秀成、秦烈、李存孝、張飛、朱升、陳群、包拯、姚廣孝這些人都是郡公,提爵之后便是國公,還有像周瑜、張遼、馬超、慕容垂、關羽、陸峰幾人雖然沒有入凌霄閣,但是也是郡公爵位,提爵之后也是國公。

    王彥章、高思繼、伍云召、李靖幾人,之前是縣公,提爵后是郡公。

    諸葛亮、龐統、王猛、劉伯溫、荀彧、荀攸、羅成幾人之前的爵位各不相同,有的是侯爵、有的是君爵,但是鄧灝覺得,以這些人的功績,提到縣公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也全部報了上來。

    鄧昇看完之后,并沒有什么意見,鄧灝的名單和他猜想的基本一致,于是說道:“灝兒,這份名單,朕沒有其他意見!”

    “既然父皇覺得沒有問題,還請父皇擬定封號!”鄧灝說道。

    鄧昇想了想,說道:“首先是新晉勛王,蔣琬封為誠王、張賓封為和王、崔浩封為順王、岳飛封為安王、常遇春封為勇王、楊延昭封為忠王、薛仁貴封為慶王、李嗣業封為譽王、慕容恪封為應王。”

    鄧灝在一旁拿出紙筆一一繼續下來。

    說完勛王之后,鄧昇便開始封賞國公封號了,說道:“胡惟庸封為申國公、寇準封為鄭國公、范仲淹封為祁國公、姚廣孝封為許國公、包拯封為夏國公、陳群封為虞國公、朱升封為漢國公、李秀成封為徐國公、秦烈封為越國公、李存孝封為曾國公、張飛封為冀國公、周瑜封為路國公、張遼封為信國公、慕容垂封為魏國公、馬超封為涼國公、關羽封為遼國公、陸峰封為邰國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