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召喚之天下歸一》
第(2/3)頁
治平十年,四月,鄧灝駕崩于洛陽乾陽宮,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年,葬于邙山泰陵。
治平十年,五月,皇太子鄧桓即皇帝位,改元慶隆,為大行皇帝鄧灝上廟號世宗,謚號文皇帝。
慶隆五年,楚王鄧輔為齊王鄧尊抱不平,對世宗文皇帝出言不遜,鄧桓大怒,廢除鄧尊、鄧輔親王爵位,趕出洛陽城,發(fā)配邙山守陵,并將齊王一脈、楚王一脈盡皆貶為庶人,逐出宗譜。
慶隆十二年,明鏡密報,廢楚王鄧輔勾結(jié)舊部,密謀造反,鄧桓下令處死廢楚王鄧輔,盡誅廢楚王一脈,衛(wèi)國公府(李靖一族)、英國公府(李嗣業(yè)一族)、徐國公府(李秀成一族)、曾國公府(李存孝一族)、高都侯府(李定國一族)、清源侯府(李顯忠一族)盡受株連,史稱廢楚逆案,至此,昔日世祖武皇帝時期的頂級將門,李家煙消云散。
慶隆十七年,鄧桓再借廢楚逆案之名,以武威郡公府(伍云召一族)、平原郡公府(高思繼一族)、清河郡公府(王彥章一族)、信陵侯府(龐德一族)、武平侯府從逆為由,夷三族,梁國公府(慕容恪一族)、魏國公府(慕容垂一族)、信國公府(張遼一族)、遼國公府(關(guān)羽一族)貶為庶人,沒收家產(chǎn),另外受株連勛族不在少數(shù)。
鄧桓在位二十三年,勵精圖治,鄧朝國勢日昌,國庫充盈、社會安定、百姓安生,史稱慶隆之治,然多次誅殺、廢黜功臣之后,令其染上污名,毀譽參半。
然慶隆年間,鄧桓坐視渤海國壯大,使得渤海國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之下,竊取了鄧朝遼東道的玄菟郡和樂浪郡,又收服了鮮卑、烏桓、匈奴等部,吞并三韓,成為了與鄧朝相提并論的強國。
慶隆二十三年,九月,鄧桓駕崩于洛陽乾陽宮,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高宗,謚號元皇帝,葬于邙山永陵,時年三十歲的皇太子鄧煥繼位,改元嘉隆。
鄧煥在位期間,對內(nèi)奉行世宗、高宗時期的國策,對外大興武事,與渤海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戰(zhàn)。
嘉隆二十二年,鄧軍攻入渤海國都城遼陽,成功滅亡了渤海國。
鄧煥在位三十五年,鄧朝版圖、國力達到巔峰,史稱嘉隆之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