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夜晚,寶山城陣地。 經過日軍海陸空協同作戰,艦火炮轟,飛機轟炸,坦克炮擊陣地,五二二團和六三三團能作戰的弟兄們又是在此處又犧牲了200多余人。 寧毅又把重傷員轉移到后方,現在兩個團加起來只剩下不到600人。 陣地上,能作戰的弟兄們,身體發著抖,窩在戰壕里警惕著對面日軍的行動,但提著槍的手沒有一點抖動。 因為是夜晚,又在海岸邊,氣溫下降多變,讓人感到很冷。 寧毅來到一個沒人的房間走進去,觀察幾秒后得知這座房間居然是糧倉,只不過里面沒有糧食儲存了。 寧毅隨即從系統空間里面拿出方便面60箱,特意囑咐系統把方便面的包裝紙換成白色的,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隨后讓炊事員的弟兄們,準備好大鐵鍋燒水。 炊事員的弟兄有點疑慮,紛紛不解,團長讓他們用大鐵鍋燒水干嘛? 但炊事員的弟兄們還是領命去用大鐵鍋燒水去了。 這個時候是還沒有方便面的,直到1958年日籍臺灣人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于大阪·府池田市發明才有的方便面。 但其實雛形應該是源于中華,相傳清代大書法家伊秉綬在家中辦壽宴時,廚子誤將油當成水,將面條放入滾油炸熟了,無奈中只能將錯就錯,將已炸熟的面條煮一下,在澆上雞、豬骨及海鮮燉制的濃湯。 沒想到客人們食用后紛紛稱贊面條爽滑筋道,湯味鮮美。 從此這種炸過的面就被稱為“伊面”而流傳下來。 寧毅有些慶幸,還好在寶山城居民撤退的時候,送給他們3營幾口大鐵鍋,剛好夠用。 寧毅算好了兩個團的能作戰的人數,剛好60箱,一箱24包,夠他們600多號人吃了。 弟兄們已經三天沒吃沒喝了,好好給他們補補身體,增加點暖氣喝點湯,不然這么惡劣的環境,沒被戰死,也要被凍死餓死了。 片刻些許后,炊事員的弟兄們煮好水,水冒著氣泡在鐵鍋里翻滾,當看到方便面后都很有疑問。 炊事班的弟兄們紛紛問向寧毅道: “團長,這些是什么啊?” “團長,從哪里拿來的呢?” 寧毅聞言,撓了撓頭回答道: “這應該是炸過的“伊面”,這里有個糧倉我發現了它們,檢查了一下是可以食用的,剛好可以給弟兄們填飽肚子。” 炊事員的弟兄們聽到寧毅的解答后紛紛懂了,開始按照寧毅教給他們的方法把方便面拆開袋子,往大鐵鍋里放,在放調料包。 一股香味撲鼻而來,讓人頓時激起食欲感。 “伊面”這個時期的人都知道。 寧毅教給炊事員的幾個弟兄如何煮方便面后,便轉身走向周衛國,姚子青,何晨光及靈狐者八人小隊所在的前沿陣地戰壕方向。 姚子青坐在手榴彈箱子上,拿出泛黃的照片,照片上是他的妻兒,他想他的妻子和三個子女了。 回想當時,淞滬會戰爆發,和妻女分別的記憶。 第(1/3)頁